长久以来,我们的时间感一直由行星运动定义。早在知晓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之前,我们就在谈论“天”和“年”。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月”的概念,太阳的升落给了我们“正午”的概念,但依然没能逃离计时的困境。滴漏,沙漏等工具,由于误差极大,计时单位也不一致,人类几乎不可能发展出精细的计时概念。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历史上不断有人试图设计出更准确的计时器。这当中,惠更斯发现的钟摆定律和基于钟摆定律发明的摆钟,无疑于为人类寻找“更准确的计时器”的历史进程跨出了一大步。【粉丝网】
其实,摆钟的
发明并非偶然 。欧洲人很早就开始用各种各样的 机械装置来实现“机械动作的 等 时性”,以此来实现精密计时。15世纪,欧洲就出现了 最 早的 机械钟。 这种机械钟通过擒纵装置的摇摆动作,按照一定的频率开关钟表的主传动链,使指标“停-动”相间并以一定的 平均速度转动,从而指示准确的 时间。 这种擒纵装置的使用是人类计时器上的一大进步,直到现在,它仍然是钟表中必不可少的确保等时性的装置。然而,对于一个精密的计时器而言,光有擒纵装置是远远不够的,其动力来源也要有精确的等时性。
最
早的 机械钟利用重锤下坠的 力量带动齿轮,齿轮再带动指针走动。这有 一个明显的 缺点:即利用重锤驱动的 钟,只能高高地 架在 塔上,很不实用。此外,重锤提供的 驱动力在 维持主要机械部分运转的 同时,也是 推动横摆摆动的唯一力量,而这个推力要经过 数重机械结构,最 终传递到横摆以后,误差已经积累得非常大了 ,因此走时很不准确。16世纪时,欧洲又
出现了 以弹簧为动力的 钟。 它也 并不完美,因为弹簧的 蓄能是有 限的 ,蓄积的 势能也 不能保证能够匀速释放,所 以弹簧钟虽然不那么笨重,却依然 没能解决“走时不准确”的问题。直到17世纪,“钟摆的 等时性”终于 被人发现。cs,最
早注意到这个现象的 是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根据文献记载,1582年,不到20岁的 伽利略在 比萨大教堂里听讲道时意外地 发现,只要风一吹,天花板上的 一个吊灯就会来回摆动。 尽管吊灯摆动的 幅度越来越小,但 往返一次所 需要的 时间似乎都一样。伽利略回到家用绳子吊起一个东西,来研究它的 摆动规律。结果发现,每当绳子的 长度发生改变,摆动的 周期就不一样了 。但 是 所 吊东西的重量和 摆动角度的 大小跟摆动周期无关,这就是 著名的 “摆的 等 时性原理”。但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摆动角度会影响摆的周期。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发现,只有在摆动角度比较小的情况下,“摆的等时性原理”才成立。惠更斯就是在仔细研究了这些问题后,才设计出了严格等时的摆钟结构。
后来,他又把重力摆引入到机械钟上,并在1656年发明了更为精准的摆钟,每周大约只有一分钟的误差。在
惠更斯摆钟的 基本结构中,钟的 机械动力仍由重锤提供,但 擒纵器的 摆动频率由单摆控制。一个与擒纵器心轴连在 一起的L形杆伸向 单摆,L形杆的 杆头分叉,刚好卡住刚性的 摆棍,单摆摆动时带动L形杆转动,从而把摆动的 频率传递给擒纵器。而摆钟的
优越性在 于 ,单摆的 频率与 推动它的 初始力量无关,而只与 重力和 摆长有 关,这样守时机构就真的 不再受到动力机构的 干扰了 。之后,惠更斯又 发明了 一种游丝—摆轮装置。游丝是 一个螺旋形的 弹簧,连在 摆轮上,当摆轮向一个方向 转动,使游丝发生形变,产生一个力拉动摆轮回转,在 转过 平衡位置后,游丝再一次发生形变,又 产生一个反向 的 力,重新把摆轮拉回来。这样就能维持一种能够周期性的 震动,像横摆、单摆一样,用来控制擒纵器的 频率。这样一来,摆钟的 走时就很精确了,惠更斯刚发明出的 摆钟在 几个星期内的 误差只有 几分钟。此外,游丝—摆轮与
单摆一样都独立于 动力机构,其频率不受其他 机械部分影响,而利用游丝—摆轮制成的 钟表相对于 摆钟的 优点主要在 于 不依靠重力,因此只要设计合理,那么其在 移动中仍可准确走时,也 就意味着 相对更加便于 携带。惠更斯用钟摆确定擒纵装置的频率,并让机械钟内部的
螺旋弹簧完成向 游丝的 进化,这是 人类历史上计时器第一次能够长时间地 精确报时。最开始,计时器只是修道院的专属,但很快,精确的报时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的意义开始凸显出来。在随后到来的
工业革命中,惠更斯发明的 摆钟提供了 工业革命时代计时器的 解决方案,堪称整个工业革命的 催化剂。而在
计时工具领域,惠更斯的 摆钟机械结构决定了 其报时准确性和 其移动与 否没有 关系,这也 使得基于惠更斯原理的 航海时钟被发明出来,并有 力地 助推了 西方国家的 海外开拓历史。如今,机械钟表中普遍使用的
游丝,就是惠更斯在 螺旋弹簧的 基础上研究出来的 。同时,时钟仍在 继续前进,这种计时精度将如 何改变现在 及未来的 经济,只有 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