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太极宫玄武门发动政变,袭杀了进宫面圣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李渊将自己立为储君,史称“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继承皇位,是为唐太宗。
中国历史从来不缺皇室内斗,像曹丕(此处可至公元220年12月11日的洛阳)为了铲除曹植逼他作七步诗;朱棣打出“靖难”(此处可至1402年6月9日的北京)的旗号篡夺了侄子的皇位;赵光义疑似sh兄长,留下了“烛影斧声”的悬案,还逼死弟弟和侄子。他们也都因此在身后背上了骂名。【粉丝网】
但后世对弑兄逼父的李世民却相当宽容,朱元璋(此处可至1385年11月3日的南京)就亲自写文章替他辩白,甚至把李渊请出了帝庙,直接将李世民当作唐代的开国之君。
事实上,这场政变从一开始就非常离奇。
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政变前完全是一个被害者的形象:他被李渊剥夺了兵权,秦王府诸多得力干将如尉迟恭、程咬金(此处可至665年2月26日的山东东平)都被撤换,太子建成还在李世民的酒中下毒,他为了自保才殊死一搏。
以常理推断,“男一号”李世民势单力薄,“恶毒配角“们为了向皇帝邀功,理应落井下石。可离奇的事接连发生了:
第一个离奇之处,是李世民政变前公开拉拢重要文武大臣,却没有任何人告发。
他携厚礼找上了当朝第一名将李靖(此处可至630年3月27日的阴山),但在政治斗争中一向“佛系”的李靖让秦王殿下吃了闭门羹。
李世民觉得李靖不能靠金帛结交,是个值得敬重的人,居然就拍拍屁股回了自己的秦王府。他相信 “忠直”的李靖不会举报自己,事实也正是如此。
第二个离奇之处,是李世民在政变前调兵调人,京城护卫们竟如同睁眼瞎子,对其视而不见。
李世民的舅舅高士廉在玄武门事变前夜,从京城牢房中拉起了一批囚犯武装,长安的警卫系统居然彻底失灵,放任高士廉带着囚犯们一路冲进皇宫,为李世民助阵。
第三个离奇之处,是李世民在皇宫ns杀太子,他的部将尉迟恭带甲执戈胁迫皇帝,保护李渊的禁军竟不加阻止。
更有甚者,当太子、齐王的卫队杀进宫门要为主子报仇时,在兵变中消失的禁军们又突然上线,帮助李世民砍杀太子和齐王的人。
从这三点离奇之处不难发现,李世民绝非史书中记载的那样人畜无害。满朝文武在玄武门之变中支持的,也不是皇帝和太子,而是谋反的秦王。
可他们凭什么要支持一个乱臣贼子呢?
首先是因为李世民太强。
唐初建国后强敌环伺,各地的割据势力如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都是劲敌,唐军在对外作战中接连失利,李渊差点就做了百日皇帝。是李世民止住了颓势,领兵荡平了北方,堪称李唐立国的第一功臣。
李世民在战争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勇猛与谋略。
论勇,他在虎牢之战面对窦建德、王世充的夹击,以三千骑兵突袭击溃了窦建德的十五万大军,生擒窦建德后威逼王世充投降,一战擒两王威震天下,还将洛阳变成了自己的地盘。
论谋,他也善于在形势不利时龟缩消耗,在与宋金刚的交锋中耗尽对方的粮草,然后倾巢追击,一日八战,直接把宋金刚的主力打光,吓得刘武周北遁突厥。
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封无可封,李渊为他造了一个官位:天策上将,允许他开府治事、任免官员,军事行政一把抓,俨然是帝国的第二个皇帝。
其次,李渊和李建成自己也出了几步昏招。
面对如日中天的弟弟,太子李建成不甘当砧板上的待宰鱼肉。他派人送甲胄给庆州都督杨文干,希望他能出兵支持自己对抗秦王,却没想到太子府早已被秦王渗透成了筛子。李建成的“亲信”扭头就在李渊面前控告太子谋反,李渊传唤杨文干,而杨文干居然真的反了,又是李世民出马平定了叛乱。
为了给李建成擦屁股,李渊公然拉偏架,平叛有功的李世民不光没得到封赏,手下一名府吏还遭流放,朝野为秦王“不值”,舆论彻底倒向李世民。
可李渊自己也没好到哪里去,他很快给李世民送上了三个大礼包:
第一个礼包是权力:为了打压李世民,李渊撤掉了他的尚书令职务,但又想在面子上显示自己的公平,给他加封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名义上是禁军总帅,实际上没有兵权。这给了李世民合法结交禁军将领的机会,他收买皇宫卫士,才得以在玄武门事变中不受拦阻地调动自己的人马进宫。
第二个礼包是地盘:武德七年突厥威胁长安,李渊不顾文武大臣反对想要迁都。结果李世民打退突厥,保境安民,被长安军民呼为“麒麟郎”。再加上他自己经营已久的洛阳,李渊在二都的影响力都已经被他甩在了身后。
第三个礼包是人才:李渊的爱妾张婕妤的父亲看中了一块地,李渊发下一道手令要地,结果淮安王李神通带着秦王李世民的手令也来要这块地,当地官员将地给了李神通。李渊找来李世民大骂,天下只知有秦王,而不知有天子吗!
这句话不光骂了李世民,更骂了被秦王施恩的李神通,让本来支持李渊的贵族们心寒。连被李渊称为隋朝梁柱、倍加优待的降将屈突通,都在玄武门事变当天兵发长安,这表明前朝勋贵已经在皇帝和秦王中选择了后者。
回头来看玄武门之变,一切显得理所应当。李世民当然敢堂而皇之地结交重臣,敢派亲信招兵买马,敢在禁军的眼皮底下威胁皇帝,因为这天下早就像李渊说的那样,只知有秦王,不知有天子了。
因此,玄武门之变与其说是叛乱,不如说是李世民拿回自己打下的江山。就连极度重视名节的司马光(此处可至公元1085年1月1日的开封),也将玄武门之变归咎于李渊,认为他早就该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在唐初凭借军功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他因此与父亲李渊展开了残酷的斗争,最后靠政变成功上位,这是一次典型的由“零和矛盾”引发的权力斗争(详见规律25 - 零和矛盾:“蛋糕”做不大会发生什么?)。
历代评价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司马光《资治通鉴》
盖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归向,其在太宗者审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长立建成,建成当之不辞。于是兄弟疑间,卒至大乱。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
——苏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