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四世三公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四世三公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那句“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一种政治现象,就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已经让东汉病入膏肓。
东汉末年的两大四世三公家族
太平年间,治国靠文臣,而每个朝代的
文臣最 高领袖,所 任官职又 不一样 ,在 三国以前,三公一直是地 位最 尊崇的 三个官职的合称。这一切的始源还是来自于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这是最初的三公。
西汉年间,承袭秦制,虽然【粉丝网】
有 三公,但 是 以丞相为首,西汉的 三公就是 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 (大司空)。到了
东汉,就没有了 丞相,虽然 有上公之称,但 大多是 虚职,实际上以太尉、司徒、司空为最 高官职,三公下设九卿,分别属于 三公管辖,所 以又 叫三公九卿。东汉末年,有两个有名的四世三公家族,那就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袁术、袁绍就出身于
汝南袁氏这一个大家族,袁绍的 高祖袁安为章帝时期的 司徒、曾祖袁敞为安帝时司空、祖父袁汤为桓帝时太尉、其父袁逢为献帝时司空、其叔父袁隗为献帝时司徒,一连四代人,出了 五个担任三公的 高官,所 以袁绍、袁术处处以“四世三公”来称呼自家。事实上,除了
声名远播的 汝南袁氏之外,杨修出身的 弘农杨氏也 是 一个四世三公家族,从杨修的 高祖杨震到他 的 父亲杨彪,这一连四代都曾在 东汉官居太尉一职,可谓是 每一代都能“继承”这一三公之职。试想,如 果不是 东汉灭亡,以杨修的 才能,继承祖业,估计也 不是 难事。三公,可谓是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 就是 这么一个国之重器的 官职,却被世家大族世代把持,这种畸形的 政治现象到底是 有 何而产生的 呢?东汉的官僚选拔制度
东汉官僚选拔,一般来说,有自下而上的察举,和自上而下的征辟两种方式。
察举,又
叫选举,是 两汉用官吏最 主要的 途径,以“乡举里选”为依据,常行科目有 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 科。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中的“举孝廉”,有名的曹操,袁术出仕之时,都是通过举孝廉来踏入官场。
本来,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
孝顺清廉的 意思 ,可是 事实上经过 几百年的 演变,早已经名存实亡,到了 东汉末年已经有 了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可笑局面。真正的
被举荐的 人才,基本上都是 出自世家大族,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 察举六名孝廉的 名额,可是 其中五名早已经被当权的 贵族勋戚给内定了 ,真正的 名士入选只有一人,这还远远早于 三国时期,就已经这样,到了 东汉末年,估计六个名额真正靠实力的 一个也 没有 ,全部是 靠关系。征辟制度 ,相对来说,就主要是征辟那些已经有了名望的人,主要分为皇帝征辟和州郡地方征辟两种。
被征辟的
士人一般来说,已经有 了 名声,起点会高于 才出仕的 那些被举荐的 人才,比如 袁绍20岁的 时候曾任濮阳县长,传出了很大的 名声,后来眼见朝廷昏暗,在为母亲服丧3年之后,竟然 补了一个为父亲服丧,在 家待了 6年,就是 不想出仕,六年之后,朝廷征辟他 ,他 也拒绝出仕,隐居洛阳。同样拒绝征辟的
人很多,都有 各自的 原因,有 的 是 看不上征辟他 的人,有 点是 另有 目的 ,比如 司马懿为了 拒绝曹操征辟,不惜装病7年。门生故吏与二元君主观
诸侯讨董之时,袁绍的
真实官职是 渤海太守,而渤海郡其实是 冀州下辖的 一个郡,当时的 冀州牧韩馥是 袁绍的 顶头上司。讨董失败之后,诸侯混战,袁绍图谋冀州,韩馥本身胆小怕事,加上自己是
袁氏门生,害怕汝南袁氏的 声望,因此私下让出了 冀州牧的官职,这让当时袁绍的 声望一时无两,仅仅靠汝南袁氏的 声望,不出一兵一卒,就夺得了 一州之地。韩馥的
“袁氏门生”,其实就与 当时的 选官制度有 关,荐主与 被荐人在 政治上发生君臣关系,在 私人感情上发生父子关系,被推荐的 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 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 不齿。大官们历年荐举士人,形成大大小小的 私人集团。这就是 “门生故吏遍天下”的 由来。不仅胆小懦弱的
韩馥是袁氏门生,大名鼎鼎的 董卓也 曾经是 袁氏故吏,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这是 其政治生涯上的 一个转折点。所
以他 对袁氏其实还是 比较照顾的 ,当他掌控朝政之后,很多大事都与 太傅袁隗商议,要不是 袁绍在 外面联盟讨董,他 也 不至于 杀了 袁隗与 袁基一族。所谓二元君主观,封建时代,皇帝自然
是 所 有 人的 君主,加上当时特殊的 举荐制度,举主也 算是 被举荐者 的 效忠对象,因此有 人称之为“二元君主观”。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
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后汉书·袁绍传》四世三公家族的诞生,罪不在选官制度
三皇五帝时期,天下为公,能者居之,所
以有 了 “禅让制”;夏商周时期,上至国君,下至普通官员,都是 世袭制,又 叫“世卿世禄制”;秦朝为了 横扫八荒,一统六合,建立了 军功授爵制度,但 是 主要适用于 战争期间;两汉的 察举和 征辟,在 初期也 为帝国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至于 之后的 九品中正制和 科举制,在 开创初期其实也都是 非常先进的 ,适合当时社会发展。只不过
,最 终因为掌权者的 私心,选官制度没有 得到贯彻执行,才让权利始终掌握在 少数人手上,很多有 才之士上进无门。就两汉而言,士人才能被称之为“人”,任何官员选拔也
好,政治斗争也 好,都是 在 这个圈子内的 ,普通百姓,只不过 是 “草芥”而已,曹老板动不动就屠城,可是 也 有 “唯才是 举”的 美名。不说无论什么制度,百姓都没有
上进之门,就说那时候的百姓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去当官?文书都看不懂,还不是 被那些文书小吏所 肆意蒙骗?所
以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其实并不是 选官制度的 问题,而是 人的 私心作祟,无论什么制度,执行者 不能贯彻执行,都是 如 同虚设。世家把持朝政之后
四世三公只是
世家把持朝政的 一个缩影,从当权者 ,也 就是 皇帝而言,自然 是想改变这个局面的 ,有 名无实的 汉献帝不说,桓帝、灵帝时期,其实也是 有 过 多次举措,比如 两次党锢之祸,比如 卖官。两次党锢之祸,不用多讲,虽然宦官集团看似胜利,士人集团短暂受压,但
是 却动了 士族的 利益,因此才有了 东汉灭亡之祸。同样还有
一个很有 意思的 事,汉灵帝卖官,想想是 不是 觉得很不可思议,身为至高无上的 皇帝,官员本来就是 随便他 任免,可是 他 竟然将官职明码标价,到底是 为何?范书《灵帝纪》:(光和
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 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 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范书《灵帝纪》:是 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曹操的
老爹曹嵩就买了 一个太尉的 官职,其实这个卖官并不是 像有 些人臆想的 那样,你 一个平民百姓,拿出几百万几千万,就可以去买一个官。它首先还是
得走流程,也 就是 选官,选上了 官职,再去交钱,才能上任,这才是 卖官的 真相,他 的对象本来就是 那些世家大族的 候选官员。而灵帝卖官为了
啥,从一个将钱存入“西园”,可以联想到西园八校尉,那是 汉灵帝组建的 一支军队,用以分薄大将军何进的 兵权的 。而何进身为外戚之首,又是士族所拥护,用来跟宦官打擂台的。
可想而知,无论是
卖官也 好,党锢也 罢,其实都是 皇帝早已意识到了 士族集团的 做大,不甘于朝堂被他 们垄断,所 做的 最 后抗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