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zhěn] (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比部郎中元宽之子,母为荥阳郑氏。
聪明过人,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一度拜相,在李逢吉的策划下,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太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与【粉丝网】 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 。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 共100卷,留世有 《元氏长庆集》。
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 体”。诗词成就巨大,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 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 李绅。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
元稹,唐河南府东都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父亲元宽,母亲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经历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八岁那年父亲元宽因病去世,出生书香门第的
母亲郑氏,用柔弱的 肩膀担起了 元稹上学的 担子。天资聪颖的 元稹不负母亲厚望,15岁参加朝廷举办的 “礼记、尚书”考试,实现两经擢第;23岁登吏部科,授校书郎;28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 体用科”考试,授左拾遗,职位为从八品。早年,元稹和 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后人把他 和 白居易并称“元白”。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
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 多的 科目则为进士和 明经两科。不过 两科相比也 有 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 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 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 更为看重进士科。 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 为相对容易的 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 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 京城。但 他 没有 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 提供了 博览群书的 条件,京城的 文化环境和 他 的 广泛兴趣,陶冶了他 的 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岁的
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 危难之中的 远亲。乱定,与 其家少女相爱。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京城应制科试。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考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
,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岁的 元稹与 大他 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 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 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 结婚高门的 资本,如 今作了 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 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 日程。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洛阳留守,赴东都洛阳上任,由于 韦丛是 ”谢公最 小偏怜女”,割舍不下,于 是 元稹、韦丛夫 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元稹夫妇就住在 东都洛阳履信坊韦宅。元稹次年初才返回京城,而依据元稹诗文韦从则久居洛阳,这一阶段元稹因家事多次往返于 京城与 洛阳。一贬江陵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
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 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 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 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 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权幸的 抨击,从而引起了 宪宗的 注意,很快受到召见。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 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 宰臣的 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尉。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 家守孝三年。此后,三十一岁的 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元和
四年春(809年),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 广泛欢迎和 崇高赞誉。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 “其心如 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这一举动触犯了 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 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外遣——分务东台。东台就是 东都洛阳的 御史台,用意在 于将他 排挤闲置。即便遭受到这样的 打压,元稹仍然 坚持为官之初的 原则,秉公执法。同年,正值仕途受挫时,其娴熟聪慧的 妻子韦丛盛年而逝,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 常常夜不能寐。由于 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 有 名的 悼亡诗——《遣悲怀三首》。元和
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不法事,被召回罚俸。途经华州敷水驿便宿于 驿馆上厅,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 人在 此,也 要争住在 上厅,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的 漫骂,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 鲜血直流,最 终被赶出了 上厅。后来唐宪宗便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从此开始了 他 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二贬通州
元稹因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不为朝廷所
容,流放荆蛮近十年。随即白居易也 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量移通州司马。虽然 通州、江州天远地 隔,可两人来往赠答,计所 做诗,有 自三十韵、五十韵直至百韵者 。江南人士,驿舍道途讽诵,一直流传至宫中,里巷之人互相传诵,致使市上纸贵。由诗中可知其流离放逐之心境,无不凄惋。元和
十年(815年)正月,三十七岁的 元稹一度奉诏回朝,以为起用有 望。途经蓝桥驿曾题诗留赠命运相似的 友人刘禹锡、柳宗元。抵京后,与白居易诗酒唱和 ,意气风发。元稹收集诗友作品,拟编为《元白还往诗集》,但 书稿未成,却突然 与 刘禹锡、柳宗元一同被放逐远州。元和 十年(815年)三月,元稹“一身骑马向 通州”,出任通州司马。流落“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虎行多”(《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的 通州,他 “垂死老病”,患上疟疾,几乎 死去。曾赴山南西道兴元府求医。潦倒困苦中,诗人只能以诗述怀,以友情相互慰藉。在 通州完成了 他 最 具影响力的 乐府诗歌《连昌宫词》和 与 白居易酬唱之作180余首。三贬同州
随着平淮西后的大赦和元稹知己旧识崔群、李夷简、裴度相继为相,逐渐改变了他
在 政治上长期受压抑的 处境。元稹于 元和 十三年(818年)已代理通州刺史,岁末,转虢州长史。元和 十四年冬(819年),唐宪宗召元稹回京,授膳部员外郎。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 ”。元和 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及位后,因宰相段文昌之荐,元真授祠部郎中、知制诰。唐穆宗为太子时已喜爱元稹诗歌,此时特别器重于 他 ,经常召见,语及兵赋及西北边事,令其筹画。数月后,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与 已在 翰林院的 李德裕、李绅俱以学识才艺闻名,时称“三俊”(《旧唐书.李绅传》)。在 迅速升迁的 同时,元稹陷入了 尖锐复杂的 政治斗争漩涡,与 李宗闵的 积怨爆发,埋下党争的 种子。不久,由于 误会等 原因,裴度弹劾元稹结交魏宏简,元稹被罢承旨学士,官工部侍郎。次年春,元稹、裴度先后为相。在
唐王朝与 地 方军阀的 斗争中,元稹积极平息骚乱,拟用反间计平叛。可觊觎宰相之位的李逢吉与 宦官勾结,派人阴谋诬告元稹谋刺裴度,后虽查清真相,但 元、裴被同时罢相。元稹出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823年),他 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唐敬宗宝力元年(825年),元稹命所 属七州筑陂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 浙东的 六年,元稹颇有 政绩,深得百姓拥戴。四贬武昌
唐文宗大和
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为尚书左丞。身居要职,有 了 兴利除弊的 条件,他 又 恢复了为谏官时之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 七人贬谪出京。然 而因元稹素无操行,人心不服。时值宰相王播突然 去世,李宗闵正再度当权,元稹又 受到排挤。大和 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 、武昌军节度使。大和 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为其撰写了 墓志。主要成就
文学
元稹诗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
乐府诗在
元诗中占有 很大分量,元稹的 《和 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和 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 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 列为乐府类,旨含讽喻,和 《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最 具特色的 是 艳诗和 悼亡诗。元稹在
散文和传奇方面也 有 一定成就。他 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 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 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 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 友人合集多种。今人陈寅恪有 《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 《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 《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和
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 古题乐府19首,在 元集中也 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 《长恨歌》齐名。他 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 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 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 “次韵相酬”的 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 做法,在 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乐府诗在
元诗中占有 重要地 位,他 的 《和 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 ”,启发了 创作新乐府,且 具有 一定的 现实意义。缺点是 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 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 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 元集中也 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他 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 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 广。 在 诗歌形式上,元稹是 “次韵相酬”的 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 做法,在 当时影响很大,也 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 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 共100卷。事迹参见新、旧《唐书》本传。元稹代表作有
《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 裴校书鹭鸶飞》《夜池》《感逝(浙东)》《晚春》《靖安穷居》《送致用》《宿石矶》《夜坐》《雪天》《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织妇词》《夜别筵》《山枇杷》《所 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县界)》《白衣裳二首》《鱼中素》《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一至七言诗》等 ,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 《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 《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 情人的 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 的 女人再也 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 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 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 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 结句“贫贱夫 妻百事哀”为世所 熟诵。元稹其集与白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政治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奉命出使剑南东川。他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
在任浙东观察使的六年中,元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
历史评价
李肇《唐国史补》:“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于白居易,学ym于元稹。”
李戡有
言:“尝痛自元和 以来,有 元白诗者 ,纤艳不逞,非庄人雅士,多为其所 破坏。流于 民间,疏于屏壁,子女父母,交口教授,淫言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当时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元和
体诗。”白居易《酬微之》:“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重寄微之诗》云:“诗到元和
体变新,自注云:众称元白为千言律,或号元和 格”。《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制从长庆辞高古。”《沧浪诗话》:“和
韵最 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 元白皮陆,而本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 八九和者 。”《唐音审体》卷一五:“要之,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
《旧唐书.白居易传》曰:“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
王若虚《滹南诗话》:“情致曲尽,入人肝脾。”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
唐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 后来之文学者 尤巨。”陈寅恪在
《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附《读<莺莺传>》中更明确指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 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唐之传奇文》中说:“《莺莺传》者 ,即叙崔、张故事,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的故事
元稹白居易
白居易与
元稹是 当时唐代齐名的 大诗人,他们的 诗歌理论观点相近,共同提倡新乐府,结成了 莫逆之交,世人将他 们并称为“元白”。两人之间经常有 诗歌唱和 ,即使两人分处异地 ,也经常有 书信往来,并发明了 “邮筒传诗”。一次,元稹出使到东川,白居易与 好友李建同游慈恩寺,席间想念元稹,就写下了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当日到梁州。”
而此时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写了一首《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后来两人都先后遭贬,分别被放置外地
做官。于 是 他 们经常联络,互相鼓励和 慰藉。如 白居易所 说的 那样,两人终其一生都是 友情极其深厚的 “文友诗敌”。白居易有 诗写道: “君写我 诗盈寺壁,我 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
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 们之间的 友谊是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 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 合在 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 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与崔莺莺
元稹的
原配夫 人是 韦丛,娶韦氏之前曾与 一女子颇有 私情,此女便是 崔莺莺。关于 崔莺莺,描写较多的 乃是 元稹的《莺莺传》(又 叫《会真记》),《莺莺传》则成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 蓝本。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
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
(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 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 家中富有 ,但毕竟没有 权势,这与 元稹理想中的 婚姻存在 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 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 还需要经过 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 以元稹于 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应试。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 ,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 赏识,且 与 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 人,于 是 意识到这是 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 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与 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 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 才貌双全,但 对他的 仕途进取没有 多大帮助,所 以权衡得失,最 后还是 弃莺莺而娶了 韦丛。也
许是 受良心的 谴责,也 许是 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 难以忘怀,所 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 初恋为原型,创作了 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 前身。在
《莺莺传》里,元稹开篇这样写道:“唐贞元中,有 张生者 ,性温茂,美风容”,张生游于 蒲时,在 军人骚乱抢掠中保护了 寡母弱女的 崔姓表亲,由此识得表妹崔莺莺。崔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的 美丽,“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 俏丽让张生顿生爱慕。后来,在 莺莺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 莺莺私会西厢下,成了 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 张生私会。《莺莺传》里的 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 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鲁迅先生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还写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他 对其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除“君”之外,再没有 能使自己动情的 女子了 。元稹与韦丛
元稹和
妻子韦丛的 半缘情深为人津津乐道,元稹曾经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 云”这千古传诵的 佳句,就是 元稹悼念亡妻韦从而作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
小女儿年方二十的 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 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 很大的 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 元稹科举落榜,但 是 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 才华,相信他有 大好前程,于 是 将小女儿许配给他 ,而元稹则是 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 机会,不过 两人在 婚后却是 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韦丛的 家庭背景,下嫁给元稹对于 当时的 元稹来说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样。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 是 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 诗来看,当时正是 他 不得志的 时候,过 着 清贫的 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 大的 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 生活的 贫瘠淡然 处之。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 一个政治上晋升的 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 这样一个温柔的 女子、体贴的 娇妻。古话说,百无一用是 书生,婚后元稹忙着 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 韦丛一人包办,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 千金、父亲疼爱的 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所 以元稹在 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 他 共度清贫岁月的 结发妻子韦丛。唐宪宗元和
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的 三十一岁的 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 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 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 祭文,托人在 韦丛灵前代读。但 即便如 此,到了 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 是 又 写了 三首悼亡诗,这就是 最 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元稹对妻子一直有 深切的 思念和 无法释怀的 悲伤,韦丛与他同苦七年,却在 他即将飞黄腾达的 时候离开了 他 ,而元稹能做的 只有 祭奠亡故的 爱妻,以及在 诗中写下自己的思念。‘‘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 妻百事哀”,贫贱的夫 妻总是 这样,尽管互相恩爱却因为物质条件的 贫瘠而无法让心爱的 人过 得更加幸福,韦丛因为几组情意绵绵的 诗歌而永远留在了 后世读者的 心中。元稹与薛涛
元稹和
唐代才女薛涛的 爱情故事是 中唐文艺界最 出名的 爱情故事之一,虽然 这场爱情是 无疾而终,但 正因为没有 结果,反而更有 “余味”。薛涛是
唐代著名的 女诗人,她制作的 “薛涛笺”一直流传到今。她才貌过 人,不但 聪慧工诗,而且 富有 政治头脑。虽然 身为乐伎,但 心比天高,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唐元和 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 日中天的 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 身份,奉命出使地 方。他 久闻蜀中诗人薛涛的 芳名,所 以到蜀地 后,特地 约她在 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 年轻诗人俊朗的 外貌和 出色的 才情所 吸引。两人议诗论政,情谊渐深。在 薛涛的 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 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
是 ,很快她就收到了 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 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 ,唯有一首首诗了 。薛涛迷上了 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 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 纸幅太大。于 是 她对当地 造纸的 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才子多情也 花心但薛涛对他 的 思念还是 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 渴盼,汇聚成了 流传千古的 名诗《春望词》。由于
两人年龄悬殊过 大,三十一岁的 元稹正是 男人的 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 十一岁。另外更重要的 是 ,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 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 仕途只有 负作用,没有 正能量。对于 这些,薛涛也 能想明白,并不后悔,很坦然 ,没有 一般小女子那种一失恋便寻死觅活的 做派。于 是 薛涛从此她脱下了 极为喜爱的 红裙,换上了 一袭灰色的 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 了 淡然 ,浣花溪旁仍然 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 她的 内心却坚守着 一方净地 。元稹和刘采春
刘采春是
当时“参军戏”中红极一时的 女主角,嫁给周季崇后,她与 周家兄弟一起组成了 “家庭戏曲班”。有 段时间这个戏曲班从江苏淮安来到绍兴演出。几场演出下来,绍兴城已是 万人空巷。当时元稹任越州(今绍兴)刺史、浙东观察使,正赶上刘采春的 演出,这个绍兴城的 最 高长官元稹坐不住了 ,在 观看了 刘采春的一次表演后,他 立刻成为刘采春的 粉丝,并且 写了 篇声情并茂的 评论文章,极尽捧角之能事,这篇文章立马拉近了 二人之间的 距离。这段情事在
唐代人范摅的 《云溪友议》一书中做了 记载:“有 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咏虽不及(薛)涛,而华容莫之比也 。”元稹也 毫不掩饰自己对刘采春美貌的 倾心,他自己也 承认“诗才虽不如 涛,但 容貌佚丽,非涛所 能比也 ”。于 是 两人一拍即合。元稹还把这场情事搞得轰轰烈烈有 声有 色。他 留滞浙江七年,两个人来往时间长达七年之久。一次因酒兴大发,题诗道:“因循未归得,不是 恋鲈鱼。”同僚一个叫卢简求的 看到该诗,开玩笑说:“丞相虽不为鲈鱼,为好镜湖春色耳!”可见元稹与 刘采春二人当时的 关系众人皆知。元稹有个癖好,喜欢为相好的
女人写诗。当年,他 和 薛涛热恋时,写了 一首《寄赠薛涛》,后来与 刘采春恋爱时,又 写了 一首《赠刘采春》诗: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 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 歌。刘采春与
元稹的绯闻虽然 流传甚广,可这段感情也 是 无疾而终,原因很简单,刘采春与 薛涛一样,身份低贱,与元稹门不当,户不对。亲属成员
六代祖:元岩,隋朝兵部尚书,封平昌郡公
五代祖:元弘,隋朝北平太守
四代祖:元义端,唐朝魏州刺史
曾祖:元延景,岐州参军,
祖父:元悱,南顿县丞, 赠兵部员外郎,
父亲:元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 赠尚书左仆射。
母亲:郑氏,出身荥阳郑氏,追赠陈留郡太夫人
妻子:韦丛,出身京兆韦氏,韦夏卿之女
兄长:元(禾斤)、元秬、元积
史书记载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
元稹怎么读
元稹的拼音:yuán zh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