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年6月19日(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一代名相范仲淹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对于范仲淹,人们并不陌生。读过《岳阳楼记》的人,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他是个大文豪;听过“庆历新政”的人,说他是个改革家;了解“宋夏战争”的人,又说他是个军事家。
其实这些都只是【粉丝网】 他 之所 以能获得如 此多的 头衔,被人们称为“宋代第一人物”,与 他 这样的 性格也 是 分不开的 。
范仲淹的 一个侧面,你 可能不知道,范仲淹曾是 个怼人小能手,而且 还有很多小心思。先说他的“怼怼怼”。
范仲淹出身贫寒,从小立志,要么做个良医,治人;要么做个良相,治天下人。
结果他 26岁就考中了 进士。开始了 他 一路“怼怼怼”的 官场生涯,那他都怼了 谁呢?范仲淹画像
首先,他怼了当权的刘太后。
天圣八年(1028年),通过晏殊等大臣的举荐,范仲淹到京城开始进入中央工作,结果初来乍到就开始怼。
当时朝政由刘太后把持,而仁宗已经19岁了,范仲淹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给仁宗,这种满朝文武都不敢提的
事。 范仲淹这个愣头青一来就挑事,搞得当初举荐他 的 晏殊都很难做,说你 范仲淹这么耿直,我 很难做啊。结果范仲淹完全不理解,回信给晏殊说,你
举荐我 不就是 因为我敢于 直言吗?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年范仲淹就被调到外地了 。 但 是 范仲淹这么一闹也 并非毫无所 获,他 的 耿直引起了 宋仁宗的 注意,为他 日后重回中央,开启庆历新政埋下伏笔。其次,他连提拔他的宋仁宗也怼。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崩逝,宋仁宗亲政。
范仲淹立即被召回京师,结果令仁宗没想到的
是 ,范仲淹重返中央后,依然 “怼怼怼”。 当时仁宗亲政,一心想废掉刘太后给他选定的 郭皇后,而宰相吕夷简跟郭皇后有 过 节,也 极力怂恿宋仁宗废掉郭皇后。范仲淹公然
站出来反对,说皇后并无大过 错,岂能说废就废?宋仁宗说不过 范仲淹,就让吕夷简跟范仲淹理论。在 大殿之上,范仲淹拉着 吕夷简的 袖子理论,说君臣如父子,父母吵架,做子女的 反倒劝离婚,这还像话吗?吕夷简也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好让范仲淹明天跟仁宗当面理论。结果第二天还没见到仁宗,诏书就先到了 ,范仲淹又 被外放了 。《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最后,他还怼朋友。
范仲淹如
此耿直,使他 的 朋友都看不下去了 ,后来他的好友梅尧臣给他 写了 首《啄木》诗:况兹园林迥,剥剥响何长。劝他 当官不要像啄木鸟啄虫子一样啄个没完,会影响他 的 仕途。结果范仲淹写了 一篇《灵乌赋》表明心意,说自己就要做一只不讨喜的乌鸦,即使话不好听,但 是 也 要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如此看还真是 跟范仲淹想做良医、做良相的 初衷吻合。当然,也多亏了范仲淹运气好,遇到的皇帝是大事不糊涂的宋仁宗(此处可到1063年4月30日的汴京),遇到的
政敌是 懂大是 大非的 吕夷简,所 以他 才能凭借耿直性格,在 日后再度被宋仁宗启用,并委以重任,主持庆历新政。而且 连他 曾经的 政敌吕夷简也 跟他 不计前嫌,举荐他 重回中央,指挥宋夏战争。这都是 看重了 范仲淹耿直而不结党的 性格,但 范仲淹虽然 耿直,却并不迂腐,在 经历过 多次浮沉之后,他 其实也 学会了 一些为官之道,懂得如 何用一些小心思。首先,在君臣之间他会耍小心思。
在
仁宗后期,范仲淹与 富弼协同理政,一次在 惩处官员上仁宗心慈手软,而富弼却认为犯事官员该斩首,结果一旁的范仲淹却云里雾里不表态。富弼没想到范仲淹这样的
态度,当场就爆发了 ,问范仲淹这样慈悲,是 不是 想做佛爷。范仲淹小声对富弼说,回头再解释。之后下了 朝,富弼追问原因,范仲淹笑着 解释说,现在 皇帝还很年轻,不能动不动就让皇帝sr,万一sr杀习惯了 ,以后没准咱们的 脑袋也说掉就掉了 。富弼听完范仲淹的 话,当场就给他 鞠躬行礼,说范仲淹真是 太高明了 。其次,在个人生活上也善于耍小心思。
当初范仲淹在
饶州当官的 时候,相中了 一个官妓,后来范仲淹被召回京,心里特别惦念这个小姑娘,但 是 毕竟是 个官妓,范仲淹还不好意思明说,于 是 就给他当地 的 朋友魏介写了 首诗:年年常有 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一看就明白了 ,当即把小姑娘买了 下来,派人送到京城。范仲淹像
纵观范仲淹一生,头衔很多,身上标签也
被后人贴了 不少,他 一生功绩斐然 ,被后人称为“宋代第一人物”。而同为改革者 ,后世对王安石(此处可到1086年5月21日的开封)、张居正(此处可到1525 年5月24日的荆州)等人的评价都毁誉参半,唯独范仲淹一生“名节无疵”。探讨其中原因,不得不说,确实是性格决定命运。历代评价:
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王安石
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
。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 其心……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 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 ,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 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王夫之《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