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年6月19日(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一代名相范仲淹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对于范仲淹,人们并不陌生。读过《岳阳楼记》的人,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他是个大文豪;听过“庆历新政”的人,说他是个改革家;了解“宋夏战争”的人,又说他是个军事家。
其实这些都只是范仲淹的一个侧面,你可能不知道,范仲淹曾是个怼人小能手,而且还有很多小心思。【粉丝网】他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头衔,被人们称为“宋代第一人物”,与他这样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先说他的“怼怼怼”。
范仲淹出身贫寒,从小立志,要么做个良医,治人;要么做个良相,治天下人。结果他26岁就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一路“怼怼怼”的官场生涯,那他都怼了谁呢?
范仲淹画像
首先,他怼了当权的刘太后。
天圣八年(1028年),通过晏殊等大臣的举荐,范仲淹到京城开始进入中央工作,结果初来乍到就开始怼。
当时朝政由刘太后把持,而仁宗已经19岁了,范仲淹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给仁宗,这种满朝文武都不敢提的事。范仲淹这个愣头青一来就挑事,搞得当初举荐他的晏殊都很难做,说你范仲淹这么耿直,我很难做啊。
结果范仲淹完全不理解,回信给晏殊说,你举荐我不就是因为我敢于直言吗?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年范仲淹就被调到外地了。但是范仲淹这么一闹也并非毫无所获,他的耿直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为他日后重回中央,开启庆历新政埋下伏笔。
其次,他连提拔他的宋仁宗也怼。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崩逝,宋仁宗亲政。
范仲淹立即被召回京师,结果令仁宗没想到的是,范仲淹重返中央后,依然“怼怼怼”。当时仁宗亲政,一心想废掉刘太后给他选定的郭皇后,而宰相吕夷简跟郭皇后有过节,也极力怂恿宋仁宗废掉郭皇后。
范仲淹公然站出来反对,说皇后并无大过错,岂能说废就废?宋仁宗说不过范仲淹,就让吕夷简跟范仲淹理论。在大殿之上,范仲淹拉着吕夷简的袖子理论,说君臣如父子,父母吵架,做子女的反倒劝离婚,这还像话吗?吕夷简也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好让范仲淹明天跟仁宗当面理论。结果第二天还没见到仁宗,诏书就先到了,范仲淹又被外放了。
《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最后,他还怼朋友。
范仲淹如此耿直,使他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后来他的好友梅尧臣给他写了首《啄木》诗:况兹园林迥,剥剥响何长。劝他当官不要像啄木鸟啄虫子一样啄个没完,会影响他的仕途。结果范仲淹写了一篇《灵乌赋》表明心意,说自己就要做一只不讨喜的乌鸦,即使话不好听,但是也要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如此看还真是跟范仲淹想做良医、做良相的初衷吻合。
当然,也多亏了范仲淹运气好,遇到的皇帝是大事不糊涂的宋仁宗(此处可到1063年4月30日的汴京),遇到的政敌是懂大是大非的吕夷简,所以他才能凭借耿直性格,在日后再度被宋仁宗启用,并委以重任,主持庆历新政。而且连他曾经的政敌吕夷简也跟他不计前嫌,举荐他重回中央,指挥宋夏战争。这都是看重了范仲淹耿直而不结党的性格,但范仲淹虽然耿直,却并不迂腐,在经历过多次浮沉之后,他其实也学会了一些为官之道,懂得如何用一些小心思。
首先,在君臣之间他会耍小心思。
在仁宗后期,范仲淹与富弼协同理政,一次在惩处官员上仁宗心慈手软,而富弼却认为犯事官员该斩首,结果一旁的范仲淹却云里雾里不表态。
富弼没想到范仲淹这样的态度,当场就爆发了,问范仲淹这样慈悲,是不是想做佛爷。范仲淹小声对富弼说,回头再解释。之后下了朝,富弼追问原因,范仲淹笑着解释说,现在皇帝还很年轻,不能动不动就让皇帝sr,万一sr杀习惯了,以后没准咱们的脑袋也说掉就掉了。富弼听完范仲淹的话,当场就给他鞠躬行礼,说范仲淹真是太高明了。
其次,在个人生活上也善于耍小心思。
当初范仲淹在饶州当官的时候,相中了一个官妓,后来范仲淹被召回京,心里特别惦念这个小姑娘,但是毕竟是个官妓,范仲淹还不好意思明说,于是就给他当地的朋友魏介写了首诗:年年常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一看就明白了,当即把小姑娘买了下来,派人送到京城。
范仲淹像
纵观范仲淹一生,头衔很多,身上标签也被后人贴了不少,他一生功绩斐然,被后人称为“宋代第一人物”。而同为改革者,后世对王安石(此处可到1086年5月21日的开封)、张居正(此处可到1525 年5月24日的荆州)等人的评价都毁誉参半,唯独范仲淹一生“名节无疵”。探讨其中原因,不得不说,确实是性格决定命运。
历代评价:
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王安石
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王夫之《宋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