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努力创作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好转了……即使我没有为我的祖国战斗,也可以用我的画作来歌颂它。
——德拉克洛瓦
当德拉克洛瓦看到三色的旗帜在巴黎圣母院上空飘过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了:革命的热情使他拿起笔,纪念那些值得歌颂的人。
——大仲马
1830年7月26日,经过第二次复辟的法国波旁王朝,为了
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 选举权和 出版自由。这一做法激怒了 法国人民,他 们再次采取暴力革命。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城市居民,纷纷走上街头,举起枪支和石块,向王宫的壁垒进军。
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粉丝网】
姑娘,首先在 街垒上,举起了 象征法兰西共和 制的 三色旗;少年阿莱尔,勇敢地 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上,在中弹倒下之前,他还杀死了一名国王的士兵。人民进行了三天艰苦的巷战,最终战胜了保皇党人的军队,推翻了波旁王朝查理十世的专制统治。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画家德拉克洛瓦的
工作室,距离巷战最 激烈的 地 点非常近,他 虽然未曾亲自参与 战斗,却也 目睹了 不少悲壮又 真实的革命场景。亲眼所见革命之残忍,这只“浪漫主义的狮子”义愤填膺,决定将革命中的一幕作为主题,完成一件作品。
德拉克洛瓦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我不能为这个国家战斗,但是我可以为这个国家作画。”
我们今天所见的画面中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草图基础上的最终定稿。
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与其两侧倒下的尸体及战斗的勇士,构成了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顶天立地”的三角形。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丰富而炽烈的色彩,与充满张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
硝烟中前仆后继的革命战士,以及画面右侧依稀可见的巴黎圣母院钟楼,这些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再次发声,这是由巴黎的人民掀起的一场伟大革命。
回到画面中心,这位女性形象为什么被称作“女神”?她有哪些特别之处?
从构图上看,她位于三角形的顶端, 给人以“统治”和“掌控”之感。德拉克洛瓦让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一同出现在画面中。
女神有着希腊雕塑般的脸庞,穿着格外古典朴素,与周围男士们的衣着形成对比。如此,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
其次,这位人物确实有许多细节值得推敲。女神头顶的红帽子,是古代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曾经佩戴过的,叫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获释的奴隶会佩戴这样的帽子,它因此与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
十八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这顶“自由之帽”也多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在西方艺术里,裸露的
身体,自然 会使人联想到古希腊时期与 神有 关的 雕像,画中这位女性形象,袒露的 胸部和 cl的 脚亦是 如 此。但
画家笔下的 自由女神,并未像断臂维纳斯一样裸露上半身,而是 穿了 一件斜肩的 希腊款长袍,给人以一种奔放、飘逸、解脱束缚之感。这一形象也与另一个喜爱斜肩长袍的女子——带翼的胜利女神产生了联系,是画家关于“自由”终将引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暗示。
再看看与自由女神浴血奋战的人民。
画面最
左侧穿着 白色衬衫和 破旧围裙的形象代表工人。他 右手拿着 本属于步兵的 军刀,挎着 步兵的 背带,腰间别着 zl手枪。左下方的
暗处,一位头戴查理十世冲锋兵帽,右手拿刀,左手紧握石头的 青年伏在 战壕上,仿佛随时要起身冲向前方一般,紧张地 瞪圆双目。站在
女神右手边的 男性,从他 的 装扮上,可以推断出他 属于 资产阶级。头戴高帽,手持lq的 男人神情略显凝重和 谨慎,又 似乎 有 些许迷茫。他
的 真实身份也 引发过 人们的 思考与 讨论。 有些评论家认为这就是 画家自己,而这一观点在 某种程度上似乎 也 成立。德拉克洛瓦本人并没有亲身参与这场革命。但是,在新古典主义统治画坛的那个时代,作为浪漫主义中坚力量的德拉克罗瓦,在绘画的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在战斗呢?
画面右侧是一个神情兴奋而无畏的小孩。他朝左斜挎着一只查理十世军武器包,双手拿枪,右手高举跨步向前。
女神左下方的
青年趴在 石头上,抬头望向 自由女神,神情体态流露着 渴望。他 的 着 装与 女神手中紧握的 三色旗相呼应。画面下方是
两名倒在 地 上的 男子。其中左侧的 这位衬衫凌乱,下半身更是 只剩下一只袜子,裤子早已不见踪影。右侧男子的 外套和 裤子好像被人解开过 ,脚上的袜子也显得十分松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仅仅是因为战争激烈的原因吗?
结合整幅作品及其表达的历史事件来看,似乎没这么简单。
根据仅剩的
衣物,可以大概推断出他 们的 身份——查理十世的 国王军。从这两位人物身上,观众似乎可以嗅到一丝被“洗劫过 ”的 气息,他 们的 衣物也许正在 某一位革命者 身上。艺术家刻意制造了
这样一种血腥的 矛盾感,因为他 意识到人民争取自由固然 没错,但 当自由成为口号,和 暴力绑在 一起,就会造成非常可怕的 结果。画面里的 这些尸体,就是 最 好的 证明。其实,不仅是人民争取自由很难,理解自由的过程,也同样是漫长而曲折的。
1831年5月1日,《自由引导人民》在
巴黎展出时就引起轰动。七月革命结束后,这幅画作被新政权购买,但 却立刻被雪藏起来。十几年后,拿破仑三世上台,德拉克罗瓦给他
写了 封信,希望他 能有 容人的 雅量。在 拿破仑三世的 支持下,这幅伟大的作品才得以公开展示,并在 1874年被收入卢浮宫。《自由引导人民》一直是鼓动革命的
重要宣传品,它的 版画复制品和 印刷品广泛流传,并被印在 法国政府发行的 100法郎钞票和 1982年的 邮票上。不可否认的是,《自由引导人民》的确是一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艺术家在
这幅大型纪实类政治宣传画中,巧妙地 将严酷的 当代现实与 诗意的古代寓言相结合,达到了 一种相对平衡。这幅充满了冲突和矛盾的《自由引导人民》,也
最 终成为法兰西自由精神的象征,象征“自由、平等 、博爱”的三色旗,还在 法兰西的国土上空久久飘扬。它提醒着 全世界的 人民:虽然 路途艰难,虽然 我 们会犯错,但 自由女神永远在 我 们身边。关于《自由引导人民》
作品取材自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作品之一;
与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相呼应;
是一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堪称近现代艺术史中第一幅纪实类政治宣传画;
《自由引导人民》成为法国自由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