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粉丝网】 由于 与 当政的 主和 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 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 职。著有 《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 江西、湖南、福建等地 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 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 始终没有 动摇恢复中原的 信念,而是 把满腔jq和 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 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 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 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 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当时执政者 的 屈辱求和 颇多谴责;也 有 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 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传世。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
金人之手。他 的 祖父辛赞虽在 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 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 先辈和 金人有 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 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 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 金人统治下所 受的 屈辱与 痛苦。这一切使他在 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 志向 。因而他 有 一种燕赵奇士的 侠义之气。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
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 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 辛弃疾也 聚集了 两千人,参加了 由耿京领导的 一支声势浩大的 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
前线为部下所 杀,金军向 北撤退时,辛弃疾于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 他 完成使命归来的 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 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 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步入仕途
在
起义军中的 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 勇敢和 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 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 他 在 南宋的 仕宦生涯,这时他 才二十五岁。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
怯懦和 畏缩并不了 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 的 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 宋孝宗也 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 、报仇雪耻的 锐气,所 以在 他南宋任职的 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 关抗金北伐的 建议,像著名的 《美芹十论》、《九议》等 。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 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 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 建议书中所 表现出的 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 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 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 地 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现实对辛弃疾是
残酷的 。他 虽有 出色的 才干,但 他 的豪迈倔强的 性格和 执着 北伐的 热情,却使他难以在 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 尴尬身份也 阻拦了 他 仕途的发展。使他 的 官职最 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人生起落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
辛弃疾再次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 上饶建园林式的 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 庄园。他 根据带湖四周的 地 形地 势,亲自设计了 “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 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 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且他 也 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 容”(《论盗贼札子》),所 以早已做好了 归隐的 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 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 他 中年以后的 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 除了 有 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 乡闲居。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
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即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 陆续出山两次做官。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
被罢官回上饶,住在 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 、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辛弃疾在
瓢泉过 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 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 恬静和期思村民的 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 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 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 诗词。庆元四年(1198年),辛弃疾被授予主管冲佑观之职。
壮志未酬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
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 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 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 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 职。次年,他 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被任命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
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 是 写下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不久后,在 一些谏官的 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 、提举冲佑观,又 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 他推辞不就职。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 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弃疾赶赴行在 奏事,试任兵部侍郎,但 辛弃疾再次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
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 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 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主要成就
文学
• 词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
爱国思想,艺术上有 创新精神,在 文学史上产生了 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 的 陈亮、刘过 等,或稍后的 刘克庄、刘辰翁等 ,都与 他 的 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 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 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 鼓舞力量。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
《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 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 精辟入里的 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 具体的 对策。辛弃疾就是 用了 两种截然 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 他 慷慨激昂的 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 铁,看试手,补天裂”的 壮志豪情和 以身报国的 高尚理想。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
上《美芹十论》与 《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 爱国热忱,又 与 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 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 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 悲叹与 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 鲜明的 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 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 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 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 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 苏轼的 基础上,大大开拓了 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 词的 文学地 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辛弃疾有
许多与 陆游相似之处:他 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 作为自己的 毕生事业,并在 自己的 文学创作中写出了 时代的 期望和 失望、民族的 热情与 愤慨。在 文学创作方面,他 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 格式严整的 七律,而是 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 表达激荡多变的 情绪的 体裁。辛弃疾在
词史上的 一个重大贡献,就在 于 内容的 扩大,题材的 拓宽。他 现存的 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 任何文学样式的 东西,他 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 内容、题材的 变化和 感情基调的 变化,辛词的 艺术风格也 有 各种变化。虽说他 的 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 力度为长,但 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 词,却也 十分得心应手。如 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 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 心情一层层地 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 的 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 农人生活的 作品,又 是 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辛弃疾总是 以炽热的 感情与 崇高的 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 豪情与 英雄的 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 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 一大特色。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和 战斗精神是 辛词的 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 他 的 词中,他 不断重复对北方的 怀念。另外,在 《贺新郎》、《摸鱼儿》等 词中,他 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等 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 南宋小朝廷,表达他 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 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 词里就是 难以掩饰的 不平之情。他 擅长的 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 画江山和 英雄人物,在 豪情壮志被激发的 同时,他 也 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 感慨。理想与 现实的 激烈冲突,为他 的词构成悲壮的 基调。辛词在 苏轼词的 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 题材范围,他 几乎 达到了 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 地 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 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 批判:也 有 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 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均有 名。但 部分作品也 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在
辛弃疾的 词中,如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 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 激愤不能自已的 悲怨心声,如 “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 力度震撼着 读者 的 心灵。辛弃疾也 信奉老庄,在 词中作旷达语,但 他 并不能把冲动的 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 从低沉甚至绝望的 方向 上宣泄内心的 悲愤,如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 ,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 似颓废的 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 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 痛苦。而他
的英雄的 豪壮与 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 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 在 “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 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 徒然 的 梦想,事实是 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 一瓢冰水泼在 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在
意象的 使用上,辛弃疾也 自有 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 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 所 要表达的 悲凉雄壮的 情感基调相吻合,在 他 的 笔下所 描绘的 自然 景物,多有 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 气派。如 “峡束苍江对起,过 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 ,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 所 采摭的 历史人物,也 多属于 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 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的 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 孙权(《南乡子》)等 等 。这种自然 和 历史素材的 选用,都与 词中的 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 配合,令人为之感奋。辛弃疾以文为词,到了
辛弃疾手中,词的 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 规矩存在 。在 辛词中,有 非常通俗稚拙的 民间语言,如 “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 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 有 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 云乎 ”(《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 语气活跃的 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 有 相当严整的 对句,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 语言技巧方面的 一大特色,是 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 以密集的 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 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 方式,在 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 并不是 说,辛弃疾的 所 谓“以文为词”不再有 音乐性的 节奏。在 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 语气的 同时,他 仍然 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 节奏。如 《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 词中是 很长的 句子,但 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 力,决不是 把一段文章套在 词的 形式中而已。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
反映农家生活的 作品,如 《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 ,都富有 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 ,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 苏轼豪放词风和 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 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 词的 境界,扩大了 词的 题材,几乎 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 地 步,又 创造性地 融汇了 诗歌、散文、辞赋等 各种文学形式的 优点,丰富了 词的 表现手法,形成了 辛词的 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
又 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 之。他 善于 运用比兴手法和 奇特想象,对自然 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 性格,并有 所 寄托。他 还善于 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 用典、用事和 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 也 有 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 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 不可一世之概,于 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 剪红刻翠之外,屹然 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 ,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
两宋存词最 多的 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 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 爱国之情。如《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 ,表现了 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表现对北方地区的 怀念和 对抗金斗争的 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永遇乐》(千古江山)等 ,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 不满和 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文
词之外,辛弃疾的文也
值得称道。他 的 政论文与 词一样,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 能用形象的 比喻,有 力的 证据,严密的 论证,和鞭辟入理的 分析,使他的 文章具有 不容置疑的 说服力。因此,后人视他 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 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 掩,不为人熟知。书法
辛弃疾有
《去国帖》,今藏故宫博物院。纸本,行书十行,为酬应类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 ,于 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去国帖》曾经过元朝赵孟頫,明朝黄琳、项元沛,清朝永瑆等鉴藏,《书画鉴影》著录。
人物评价
蔡光:子之诗则未也;当以词名家。 (《怀古录》引)
陆游: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陈亮:眼光有
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 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 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力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 逃天地 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 者所 以为天宠也 。( 《辛疾弃画像赞》)刘宰: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
誓清中原之志。 ( 《上安抚辛待制》)刘克庄:公所
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 苍生以来所 无。其秾纤绵密者 ,亦不在 小晏、秦郎之下。 ( 《辛稼轩集序》)徐元杰:摩空节气,贯日忠诚。绅绶动色,草木知名。《阳春白雪》,世所
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 ( 《稼轩辛公赞》)谢枋得: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
,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 ,天地 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 深悲至痛也 。公精忠大义,不在 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 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 人心天理者 ,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 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 朝不过 老从官,在 外不过 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 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 ,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 耳。 (《宋辛稼轩先生墓记》)刘辰翁: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
此者 ,必且 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 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又 如 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 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 《辛稼轩词序》)脱脱: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 (《宋史》)
爱新觉罗.玄烨: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
哉! ( 《御批通鉴纲目》)李慈铭:稼轩以附会开禧用兵,稍损名节,然
其拔贼自归,固无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满腔忠愤,幡际天地 间,如 闻三呼渡河声矣。 ( 《越缦堂读书记》)钱基博:①抚时感事,慨当以慷,其源出于
苏轼,而异军突起。苏轼抗首高歌,以诗之歌行为词;弃疾则横放杰出,直以文之议论为词。苏轼之词,雄矫而臻浑成,其笔圆;弃疾之词,恣肆而为槎丫,其势横。词之弃疾学苏,犹诗之昌黎学杜也 。周邦彦隐栝唐诗入词,弃疾则隐栝经子语、史语、文语入词,纵横跳荡,如 勒新驹,如 捕长蛇,不可捉摸。 ( 《中国文学史》)②弃疾以议论为词;而过 此作直以传记之笔,而为设想之词,与 三贤游,固可睨视稼轩;然 视香山和 靖之清风高致,则东坡所 谓“淡妆浓抹”,尚且 掉头不顾;稼轩富贵,更焉 能相浼哉!磊落英多,盘空硬语,直欲推倒一时豪杰,开拓万古心胸矣。 ( 《中国文学史》)白寿彝: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
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 而,他 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 动摇,而把满腔jq和 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 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 词作之中。 ( 《中国通史》)邓广铭:胸怀中燃烧着
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 世局的 人。 ( 《辛弃疾传》)辛弃疾的故事
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
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 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 浩大的 一支队伍是 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 一支队伍,领头的 耿京是 一位农民出身的 济南人。为了 响应义军的 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 辛弃疾,也 乘机拉起了 两千人的 队伍投奔耿京。但 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 过 多的 青睐,只命他 做了 一名无足轻重的 文官,掌管文书和 帅印。在 此年中发生的 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当初和
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 还有 一位叫义端的 和 尚。义端本身就是 个守不了 清规戒律的 hhs,因为受不了 在 义军里当差的 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 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 一小股义军的 首领,是 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 ,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 耿京立下了 军令状,追回帅印。当晚,辛弃疾带了
一小队人马埋伏在 了 去往金营必经的 路上,果然 ,天快亮了 的 时候,义端真的 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 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 求饶说:“我 知道您的 真身是 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 大造化。您饶了 我 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 变节份子,嫉恶如 仇的 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名士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
地 ,都是 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 地 方。鹅湖山下的 鹅湖寺,在 通往福建的 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 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 在 鹅湖寺举行了 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 “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 文化胜地 。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
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 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 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 床,于 瓢泉养息等 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 大地 ,辛弃疾在 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 大红马而来的 陈亮,大喜过 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 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 雪后初晴的 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 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 与 陈亮别后写的 《贺新郎.同父见和 ,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 铁,看试手,补天裂”的 呐喊,正是 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辛弃疾和
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 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 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 桥旁建了 斩马亭。至今,当地 还流传辛弃疾和 陈亮“斩马盟誓”的 故事。斩马亭还在 ,虽经历风雨,仍有 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 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
的 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 当权者 韩侂胄一派的 压力下,许多朱熹的 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 财路”的 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 一句留传千古的 悼词:“所 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个人作品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传世。其诗集《稼轩集》已佚。清人辛启泰辑有 《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为《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诗》录有 其诗。辛弃疾部分词作
《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鹧鸪天.戏题村舍》《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鹧鸪天.送人》《鹧鸪天.代人赋》《玉楼春.戏赋云山》《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西江月.遣兴》《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霜天晓角.旅兴》《卜算子.修竹翠罗寒》《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生查子.游雨岩》《生查子.漫天春雪来》《生查子.去年燕子来》《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南乡子.舟中记梦》《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新荷叶.和赵德庄韵》《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汉宫春.立春日》《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满江红.暮春》《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水调歌头.盟鸥》《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念奴娇.赋雨岩》《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贺新郎.赋水仙》《贺新郎.赋琵琶》《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蝶恋花.送祐之弟》《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一剪梅.中秋元月》《瑞鹤仙.赋梅》
亲属成员
祖父:辛赞,在金朝官至朝散大夫。
妻子:范如玉,金朝新息县令范邦彦之女。
史料记载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
后世纪念
纪念馆
辛弃疾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南,占地
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 辛家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 石坊、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一代词宗”、“义胆忠魂”6个展室。故居墓葬
辛弃疾死后葬于
江西上饶的 铅山县永平镇。辛弃疾墓在 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 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其侧驿路旁有 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 墓前又 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 “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 “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 “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 1981年又 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很短,有 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