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又到世界读书日。
也许有人会问,每年都号召大家读书,但是读书有什么用?
更多的家长会疑惑,这年头,文凭也不那么值钱了,多读几年书,就是推迟几年去社会上打工而已。
很多成年人,拿起书就头痛,想一想还不如刷一刷小视频,起码有几块钱的收入。
几百年之前,苏轼就说过:“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粉丝网】 ”
当一个人深度、海量阅读之后,你会发现,面临各种困境,都能走出去,和周围不读书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现在,和大家一起读苏轼的几首诗词,从中找到读书的理由和方法。
01
人在低谷时,读书就是“上坡”。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外甥柳闳、柳辟非常喜欢书法,就向苏轼求教。
苏轼用诗句,回答了外甥的疑问。意思是说,读书万卷,可以通神。就是种地的人,也会能走到千里之外去。
与其是鼓励外甥读书,不如说是苏轼在讲自己的过往。
从小到大,他努力读书,一举成名天下。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都感慨:“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
苏轼家,祖辈种地,父辈开始读书,到了孙辈就崛起了。这是三代人的接力赛。
每个人出生,都是懵懵懂懂的;成年之后,人生是有低谷的。要改变现状,就要努力读书,从而找到出路。
把书读薄了,脚下的垫脚石就多了厚了。
如《人民日报》里说的:“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
与其在低处瞎折腾,不如读书,厚积薄发。
02
人在生死之间,读书就是“保命”。
《狱中寄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做官时,王安石做宰相,主持变法。
苏轼反对变法,还因为多言,卷入乌台诗案,被抓入狱。
一介书生,到了牢狱,日子过得非常苦。他写下诗句,送给弟弟苏辙,希望弟弟照顾一家老小。
按照规矩,苏轼的诗句,要给皇上过目。
皇上看到苏轼的诗,感受到了
兄弟情深,于 是 有 了 放过 苏轼的 想法。加上北宋有 不斩杀读书人的老规矩,因此苏轼就顺利出狱了 。类似的
情况有 很多,因为读书多,躲过 了生死的灾祸。比方说,欧阳询,本是 南朝大臣的 后代,但 是 因为才华出众,被隋朝重用,躲过 一劫;唐朝建立后,他又 因为才华,躲过 一劫,成为唐朝的 红人,家人也 因此保全了 。读书的人,总是被人仰望,因此遇到危险,有人会爱惜才华,因此放人一马。
03
人在负债累累时,读书就是“赚钱”。
《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离开牢狱,就被贬黄州。
官职小了,工资低了,加上其父亲在京城买了房子,负债累累。
如
何让家人过 得好一点,又 不多花钱?苏轼想到了 ,把廉价的 猪肉变成美食。他 还带着 家人种地 ,开荒,把农学也 用到了 极致。苏轼把书里的做菜方式,付诸实践,自己变成美食家,也带动地方的养猪户,改变了生活状况。
同样苏轼还研发了东坡鱼,东坡肘子等。
“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并没有说错,虽然庸俗,但是很管用。
现在你多读书,找工作容易,得高工资有可能,创造新技能也概率更大。这就是一辈子用不完的经济基础。
04
人在孤独时,读书就是“交友”。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苏轼写过很多鼓励、结交朋友的诗词,因此他走到任何地方,都很受欢迎。
在
封建时代,人生最 好的 出路,就是 读书,考取功名。因此苏轼的 诗句,也 多半是 鼓励大家多读书,让人心里温暖。熙宁三年,朋友安惇,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苏轼就给了最好的安慰,让人重新精神满满。
除了鼓励人读书,苏轼还会欣赏别人写的诗词歌赋。
他在黄州的时候,听到有人诵读“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他马上就问“这是谁写的”。
接着,他找到了写诗的人“朱司农”。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你没有一点才华,结交朋友是行不通的,就是有朋友,也是酒肉朋友,没有什么价值。
事实上,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书里的人,写书的人,进行了一次对话,让人远离孤独,生活丰满。
好朋友,是智慧很高,志趣相投的。
05
人在晚年时,读书就是“好心态”。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一生,沉沉浮浮,但是他从来不畏惧,不悲伤。
到了晚年,他被朝廷召回京城。
面对天大的好事,他也是波澜不惊的。稳住了自己,内心有阳光,看什么都是风景。
人生来到世上走一遭,活得痛苦,说明你的定力不够,内心不安宁,承受不住人生的沉沉浮浮。
多读书,万事万物都会看淡,也会看轻。
内心安静了,风雨中,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轻松。
06
读书的好处你知道了,那么如何读书呢?
《西塘集耆旧续闻》有一个故事。
苏轼在家读书的时候,朋友朱司农来拜访。
苏轼过了很久,才出来相见,说:“抱歉,我在抄写《汉书》。”
朋友好奇,问:“如何抄?”
苏轼说:“抄三遍。”
原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你我,从今往后,努力读书吧,“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