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早年的人生如同开挂,他27岁进入北大当教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当时的文人学者都以“我的朋友胡适之”为荣。担任北大校长之后,胡适名声更是盛极一时。
但是到了1949年,胡适的人生来了一个大转弯。
国民党大势已去,摆在【粉丝网】
胡适的面前有 两条路:要么选择留在 大陆,改换阵营为新中国服务;要么继续追随蒋介石,为摇摇欲坠的 蒋家王朝效犬马之劳。遗憾的是胡适选择了后者。
1949年4月,胡适乘船赴美。临行前,老蒋给了
他 一道密令:为和 平解决内战问题,想方设法争取美国在 道义上的 支持。然
而胡适刚在 美国落脚,国内就传来了 解放军横渡长江,攻占南京的 消息。国民政府完蛋了 ,胡适只得哀叹“我 愿在道义上支持蒋先生的 政府”。胡适青年时期曾留学美国,住了
七年时间;中年当了 美国大使,在 美国住了 八年时间。晚年他 携夫 人江冬秀赴美,一住就是 十年时间。可惜风光不再,随着
国民政府的 倒台,胡适“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 日子也 一去不复返了 。他 在 美国最 后的 十年时间,过 得穷困潦倒,体会更多的 是 不为人知的 凄凉和 无奈。胡适到了美国之后,住在大城市纽约。
以他
早年在 文化界的 盛名,按道理在 美国应该得到礼遇和 重用才对,然 而现实却是 “门前冷落车马稀”,无人理会。美国的
十字街头,随处可见从中国大陆来的 挂冠部长、解甲将军、退职学人,当年名噪一时的 文人学者 、军政要人,都把美国当成了 栖身之处。胡适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奈何他却没什么积蓄,只能栖身于纽约东城81街的一幢简陋而破败的小公寓。
没有了当年的
大使待遇,胡适晚年在 美国日子过 得很凄煌。他 所 居住的 那栋破烂公寓,没有 安装防盗设备。有 一次,胡适外出之后,他 的 夫 人江冬秀独自一人在 厨房烧菜做饭,这时一个彪形大汉忽然 从防火梯破窗而入。幸好江冬秀没有
学会美国老太太遇到危险时歇斯底里的 尖叫,而是下意识走向 公寓的 大门,把门打开,对闯入家里的 悍贼大叫一声“Go”。那人看到胡适家里家徒四壁,没什么值钱东西,这才从门口大摇大摆走掉了 。唐德刚如此形容胡适晚年在美国的窘境:
“适之先生夫
妇,年高多病,缚鸡无力,自然 更是 坐吃山空。他 的 经济情况和 他 的 健康情况一样,显然 已渐入绝境。人怕老来穷,他 的 有 限的 储蓄和 少许的 养老金,断难填补他 那流亡寓公生活的 无底深渊。”老两口在
美国坐吃山空、立地 吃陷。胡适早年过 惯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 生活,但 是 在 美国,他 再不能像在 国内那样四体不勤了 。江冬秀语言不通,不会买菜,不会搭车,买菜这样的 琐事就落到了 胡适的 头上。江冬秀闲极无聊,每天蜷伏在小公寓里烧饭、打麻将、看武侠小说。每次老妻打牌,家里地
方小客人多,胡适也 不能安心读书写文章,于 是 干脆也加入打牌。然 而长此以往,江冬秀无所 谓,胡适却不能这样。胡适是
著名学者 ,他 要工作。当初赴美,胡适信心满满,本以为可以到哈佛大学当教授,可是 那些洋学者 们可不想他 来抢饭碗。胡适又 打起了 哥伦比亚大学的 主意,希望能在母校谋一个职位,赚钱养家。然
而胡适“把哥大看成了 北大,哥大却没有 把他 胡适当胡适看待”,哥伦比亚大学招揽人才,充实汉学研究,也 把胡适排除在 外。胡适失算了 ,他 在 国内受欢迎,到了 国外却没有 想象中的 那么受欢迎。胡适一生获得的荣誉博士学位有35个之多,中国学界难有
人能望其项背,其中有 31个是 美国各大学授予的 。然 而讽刺的 是 ,胡适在 这里找个工作都困难。哥伦比亚大学在敷衍他 ,其他 大学也 没把他 当回事。虽然胡适偶尔也
到一些著名学府短暂讲学、零星演讲,但 是 毕竟算不上是 长期工作。直到1950年5月,普林斯顿大学的 东方图书馆,才聘用胡适当了 “馆长”。东方图书馆除了
一些汉文图书之外,还包括一部分满文、蒙文、藏文及日本、朝鲜等 国的 出版物,有 近三十万册图书。然 而它只是 个三流图书馆,学界对它知之甚少,就连校方也 不了解这些书有 什么价值。胡适一个享誉世界的
大学者 ,也 只能屈就这个微不足道的“馆长”之职,每年五千二百美元。他 在 任上还筹划了 一个特别书展,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
到了 第二年,校方还是 把他 解雇了 ,转而另请他 的 助手童世纲为“馆长”,每年只花三千五百美元。丢了 饭碗的 胡适,其落魄与 苦闷可想而知。胡适早年在
国内,进出都有 小汽车接送,被人讥讽为“买办文人”,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但 是 晚年在 美国的 他 却手无缚鸡之力,又 没有 赚钱的 路子,生财无道,只能感叹没有 小汽车可代步。唐德刚在大使馆当职员,偶尔公器私用,开大使馆的汽车来接送胡适。这就已经是胡适难得的“享受”了。
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和《胡适的日记》中还提到两件事。
胡适的
妻子江冬秀吃不惯西餐,加上经济困难,就自做了 很多腊肉、咸鱼和 梅干菜,在 阳台上晾晒,味道不好闻,经常引来邻居的 投诉。有一次,胡适趁妻子外出看戏,把那些东西全扔了 ,江冬秀为此还吵闹了 一番。还有
一件事,胡适早年做大使,生活起居都有人照顾,因此他 出门没有 带钱的 习惯。但 今时不同往日,没有 钱在 美国寸步难行。于 是 江冬秀想了个办法,每天晚上都在 他 领带夹内放上两美元,胡适每天上下班就有 钱买票。胡适为此很得意,专门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唐德刚。
更让胡适在
亲情上感到落寞的 是 ,他 们一家五口分居四处,大儿子胡祖望远走泰国,儿媳曾淑昭在 台北,小儿子胡思杜留在 北平。家人无法团聚,也 成了 胡适晚年最 大的 遗憾。胡适在
美国闲极无聊,经常去哥大的 图书馆看报纸打发时间,其实比他 太太靠打牌消磨岁月,实在 好不了 多少。可见,他 真是 闲得无聊之极了 。张爱玲还没去美国之前,给胡适寄了
一本《秧歌》,胡适不仅仔细看了 两遍,还写了 一封言辞恳切的 信,称赞作者 已经到了 平淡而自然 的 境界。对此张爱玲很感动,在
回信中说:“收到您的 信,真高兴到极点,实在 是 非常大的 荣幸。”后来张爱玲在 《忆胡适之》的 文章中,还特意提到这一幕。胡适提携后进,固然
是 文坛佳话,但 也 证明他 在 美国确实无事可做。在纽约他 连一个学生都没有 ,成了 “无人打影”的 拳师,空有 一身的 功夫 却无人可继承。青年唐德刚成了 胡适唯一的 “陪练”。胡适与
唐德刚年龄相差一大截,两人却成了 忘年交。唐德刚等 一班人组织了 一个“白马文艺社”,是 一个纯友谊的 吃喝俱乐部。胡适也 就乐意变成他 们的 指导员和 赞助人了 。他有 闲工夫 就仔细评阅他 们的 著作。胡适虽然
自诩为不可救药的 乐观主义者 ,在 这样的 环境中也 难免悲从中来,他 对唐德刚等 人多次诉说“年轻时要注意多留点积蓄”,可谓肺腑之言,流露出对自己凄凉晚景的 深深叹息。终于
熬到了 1958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执意辞职,胡适被公推为候选人。胡适以患了 肺炎为由,多番推辞,蒋介石不允。最 后想了 一个折中之法,在 胡适调养期间,由考古学家李济代理院务。1958年4月,胡适回到台湾,结束了
长达十年的飘零。门庭冷落的 胡适回到台湾后,他 的 身边又 开始热闹非凡。老蒋还专门批钱给他盖了 一栋住宅,胡适的 饮食起居也 有 专人照顾。学者韦政通评价胡适:“胡适40岁死了
完全不影响他 的 历史地位,他 后面的 30年差不多等 于 白活。他 中年以后,学术上几乎 没有 任何新的 成就。”也许在美国十年的孤寂,让晚年的胡适变得贪慕虚名,喜欢热闹,喜欢被人追捧,有一种成为偶像的渴望。
当了“中央研究院”院长后,每天高朋满座、迎来送往。他
对外宣称,星期天任何人都可以来看他 ,开车的、做生意的 ,都可以排队去看他 。胡适俨然成了献花祝寿的主角,但是晚年的他仍然摆脱不了孤寂、忧愤的心绪。
胡适还想在
余生残年做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促进文化学术的 繁荣,第二件是 利用自己的 名望和 地 位,影响蒋家父子对台湾的 言论控制。然 而事实证明,作为文人的 胡适还是 太过天真了 。老蒋请他回来,不过是当成供奉的对象而已。胡适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办成一两件事,可谓比登天还难。
因为“自由中国”一案,胡适受到牵连,与
老蒋闹得很不愉快。而胡适为了 避祸而选择妥协,又 引来学界很多人的 不满。在 一片围剿与谩骂声中,回台后的 胡适同样过得孤独而煎熬。除此之外,胡适晚年最
大的 痛苦,莫过 于 小儿子胡思杜自戕。1958年5月,胡适得知儿子的 死讯,陷入巨大的 悲痛,差点一头栽倒在地 。胡适此后拒绝提及此事,他 始终拒绝相信儿子离开的 事实。1962年2月,胡适也
走完了 他的 人生之路。在 一次“中央研究院”主持的 酒会上,胡适谈性颇高,情绪激动,结果在 酒会结束时,因心脏病发作被送往医院,可惜他 再也没有 醒过 来。胡适去世,享年71岁,安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
胡适身前固然
已是 名满天下;身后也 是 极尽哀荣。自他 逝世到出殡,前往祭吊和 路祭送殡的 市民,总计达10余万人。蒋介石更是 亲撰挽联,称赞他 是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 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 师表。”沧海横流,斯人已逝。胡适去世后,除了
藏书之外,几乎 没有 留下任何遗产。以至于 老妻江冬秀时常对儿媳抱怨:“适之帮助穷书生,开启支票来活像百万富翁,待我 如 穷措大。”颇有 嘲讽之意,也 有 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