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ICCAD 2022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我国芯片设计企业大概有3200多家。虽然企业数量不少,但由于芯片行业的特殊性,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往往相对聚集。
其中,上海、北京、深圳是国内芯片设计业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除了这三大传统芯片聚集地之外,紧随其后的还有无锡、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苏州等新兴市场。
从增速来看,2022年国内设计业增速最高的十个城市分别是:
武汉第一(增速高达98%)、成都第二(增长55.3%)、无锡第三(增长49%)、重庆(增长48.6%)、合肥(增长47.2%)、杭州增长42%)、济南(增长40.6%)、苏州(增长35.6%)、广州(增长33.4%)、长沙(增长32.8%)。
一、上海
长期以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也被称为“中国芯片企业最密集的地区”。2022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已超过3000亿元,在全国市场占比中超过25%。【粉丝网】
其中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同样位列全国第一,高达1350亿元。
目前,上海市集成电路企业已超1100多家,上市企业共有29家,其中,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企业就占到了24家。
包括韦尔股份、晶晨股份、澜起科技、复旦微电、芯原股份、思特威、翱捷科技、富瀚微、艾为电子、上海贝岭、中颖电子、恒玄科技、南芯科技、乐鑫科技、东芯股份、晶丰明源、安路科技、聚辰股份、普冉股份、博通集成、钜泉科技、泰凌微、灿瑞科技、新相微。
除此之外,还有紫光展锐这样未上市,但实力雄厚的IC企业,其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三位。
目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主要聚集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临港新片区。尤其是张江,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聚集区。
二、北京
北京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产业链相对完备的产业格局,并呈现出制造带动、设计引领、装备材料稳步成长的态势。2022年,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达845.8亿元,排名仅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目前,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有500多家企业。
代表IC设计企业有兆易创新、北京君正、华大九天、寒武纪、龙芯中科、集创北方、奕斯伟计算、智芯微电子等。
目前北京主要有海淀(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顺义(中关村顺义园)、大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聚集地。
三、深圳
深圳市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列珠三角地区首位,规划到2023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点发展城市之一。2022年深圳市集成电路营收约为1578.4亿元。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达724.2亿元,位居全国第三。
从重点企业的空间布局来看,深圳市南山区聚集的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数量较多,分布有中兴微电子、力合材料、清溢光电等企业;其次是龙岗区,聚集了深南电路、海思半导体、方正微电子等企业;福田区主要聚集了汇顶科技和赛意法微电子(封装)等企业;坪山区拥有中芯国际(深圳)、捷佳伟创(新能源)等企业。
目前深圳共有587家集成电路企业,其中设计企业占比达到66.4%。除了华为海思、中兴微电子、汇顶科技之外,还有国微电子、明微电子、国民技术、比亚迪微电子等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都聚集于此。
四、无锡
根据,2023年的最新数据,无锡的集成电路产值已达到2000亿元。其中,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省1/2、全国1/8,集聚包括14家上市企业和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内的产业链企业超400家。
2000年以来,无锡先后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8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全国仅有的两个由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国家微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另一家是上海)。2022年,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达531.3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同时增速高居全球第三。
相关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有华润微、卓胜微、力芯微、芯朋微、中科芯、中微腾芯、东晨电子、沐创集成电路、天洛集成电路、海辰半导体等企业。
无锡主要以滨湖区、高新区、蠡园开发区为主,主要布局的是制造端和封测端,设计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一些,目前正在向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延伸。
五、杭州
杭州也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基地之一。2022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达520.9亿元,位居全国第五。整体来看,杭州在集成电路设计环节更具有优势,在制造环节也具备特色工艺,目前正在大力的发展封装、材料、设备等环节。
根据浙江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报告称,浙江省85%以上的设计企业和95%以上的设计业务收入均集中在杭州。在企业数量方面,截至2022年初,杭州集成电路设计业企业数量超过100家。
经过多年发展,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优势,汇聚了包括士兰微电子、矽力杰等大型上市企业,也包括平头哥、国芯科技、华澜微电子、朗迅科技等一批处于国内细分领域领先位置的中小企业。
六、南京
2022年,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累计实现营收568.03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南京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达342亿元。集聚规模以上集成电路企业247家,5年年均营收增速超过35%,基本形成了晶圆制造、设计、封测、IEC支撑等相互协同的全产业链格局。
同时,南京拥有江北新区、经开区、江宁开发区等多个集成电路园区,在5G通讯及射频芯片、先进晶圆制造等方面,都走在行业前沿。
企业与人才是高度融合、相辅相成。南京还有着众多顶尖高校,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都对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代表企业有,台积电(南京)有限公司(台积电南京全资子公司,2016年,投资30亿美元在浦口经济开发区兴建12英寸晶圆厂暨设计服务中心)、南京紫光展锐、 ARM南京研发创新中心、新思科技(Synopsys南京子公司)、中科芯南京分公司等。
七、武汉
武汉的存储类芯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引领我国存储芯片的研发制造。目前武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投资布局重点在芯片制造环节,同时兼顾设计、封测等产业环节。2022年武汉芯片设计业高速增长,从2021年的131.3亿元,增长到了260亿元,成为全国增速最高的城市。
目前武汉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当前已形成了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江夏区)、洪山区)为主体的发展布局,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光谷集成电路产业园等。
这里聚集着长江存储、敏芯半导、武汉新芯、武汉华为海思等实力强劲的IC设计企业。同时还有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等高校。其中,华中科技大学自1960年3月开始创办半导体相关专业,经过6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拥有了雄厚的集成电路学科基础。
八、成都
成都集成电路发展布局全面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端在内的全链条发展。目前,成都在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领域已具备规模优势。2022年,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营收达到516亿元,位居中西部第一,同比增长17%,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022年成都的芯片设计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从2021年的137.5亿元,增长到213.6亿元。
从产业链各环节的代表性企业分布地图来看,目前成都市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封测的代表企业主要分布在双流区、郫都区和武侯区。相对而言,武侯区和双流区的产业链布局更完善。此外,成都市高新区作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是产业发展重要聚集地。
目前,成都拥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以及中电科10所、29所、30所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了英特尔、联发科、海思、海光、新华三半导体(紫光旗下)等国内外领先企业,以及中微芯成、国科微、泰格微波、振芯科技、和芯微、虹微、启臣微等本土骨干企业。
九、西安
西安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排在全国前列,不过相对制造更具优势。英飞凌、英特尔、三星、美光等企业都在此设立分部,这也让西安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拥有了良好开端。目前西安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200家,半导体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此外,西安的科研院所、高校资源也比较丰富,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聚集了紫光国芯、中兴克瑞斯等企业的设计业,同时还形成了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
目前,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半导体产业的核心,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分布在软件新城、综合保税区和长安通讯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
十、苏州
目前,苏州从事集成电路及其相关业务的企业有300多家,主要集中在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以及昆山市等区域。截至2022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共有集成电路重点企业115家,全年实现营收804亿元,同比增长14%。
苏州聚集了英诺赛科、纳芯微电子、圣邦微电子、芯联成、东微半导体、创耀科技、敏芯股份、思瑞浦等IC设计企业。其中大部分也都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