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18年10月23日,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成立和平期成会。1920年至1930年,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逝世于1940年3月5日,终年72岁。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粉丝网】 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这是十分正确的。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2]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全部语录:
1、 不问学问之有
无,为争分数之多寡,误人误己,抵御德行,才能做他 人榜样。 —— 蔡元培2、 美育是
最 重要的 、最 基础的 人生观教育。美的 目的 在 于 塑造完整的 人,让人拥有 不计利害的 乐趣和 更有 魅力的 生活。 —— 蔡元培3、 教育者,非为己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 蔡元培《觉醒年代》
4、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
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 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 即可借此活动于 社会,岂非与 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 —— 蔡元培5、 寒冰烈火更番过,地狱原来在我身。 —— 蔡元培
6、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 蔡元培
7、 大学者
,研究高深之学问也 。 ——蔡元培《任职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 蔡元培8、 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 以施于 人类也 —— 蔡元培9、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
养成,并不源于 知识的 灌输,而在于 感情的 陶养。这种陶养就在 于 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 人,也 正是 美育的 宗旨。人人都有 感情,而并非都有 伟大而高尚的 行为,这由于 感情推动力的 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 待于 陶养。陶养的 工具,为美的 对象,陶养的 作用,叫做美育。 —— 蔡元培10、 殊不知有
健全之身体,始有 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 所 谓困苦者 ,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 —— 蔡元培11、 纯粹之美誉,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 蔡元培
12、 教育是
帮助被教育的 人,完成他 的 人格,于 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 把被教育的 人,造成一种特别的 器具,给抱有 他 种目的 的 人去应用的 。 —— 蔡元培13、 文化是政治的先导。 —— 蔡元培
14、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 蔡元培
15、 那年大雪纷飞,我迎先生到北大来,如
今天凉入秋,我 却要送先生离开,不好受。 —— 蔡元培《觉醒年代》16、 国文分两种:一种是
实用文,在 没有 开化的 时候,因生活上的 必要发展的 ;一种是 美术文,没有 生活上的 必要,可是 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 。 —— 蔡元培17、 纯粹之美育,所
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 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 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 也。 —— 蔡元培18、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蔡元培
19、 厚以责己,薄以责人 —— 蔡元培
20、 要有
良好的 社会,必先有 良好的 个人,要有 良好的 个人,就要先有 良好的 教育。 —— 蔡元培21、 学生在
学校内,既要有 活泼进取的 精神,又 要有 坚实耐烦的 精神。有 第一种精神,所 以有发明、有 创造。有 第二种精神,利害不为动,牵制有 不受,专心一志,为发明创造的 预备。 —— 蔡元培《北大一九二一年开学式演说辞》22、 凡德道以修已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 —— 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
23、 权力由义务而生。 —— 蔡元培
24、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 蔡元培
25、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 蔡元培
26、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 蔡元培
27、 我
已经是 退避三舍、一忍再忍,然 斯人却步步紧逼,不依不饶。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 日金鳞开。那就让我这个所 谓的 蔡大龟,只好披坚执锐、上阵厮杀吧! ------蔡元培 —— 蔡元培《觉醒年代》28、 教育是
帮助被教育的 人,给他 们能发展自己的 能力,完成他 的 人格,于 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 把被教育的 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 种目的 人去应用的 ,……教育是 要个性与 群性平均发达的 。 —— 蔡元培29、 今诸君苟不于
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迫于 生计,初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 误人也 。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 愿? —— 蔡元培30、 爱国今后就是
我 们北京大学的 灵魂和 传统,我 北大的 学子不是 要自己做官,而是 要为国家出力,,要做国家的 栋梁之才。 —— 蔡元培31、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 —— 蔡元培32、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 蔡元培
33、 各怀日新志,共证岁寒心。 —— 蔡元培
34、 我
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各殊科。 惟卿第一能知我 ,留取心痕永不磨。 —— 蔡元培35、 叱吒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
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 —— 蔡元培36、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
衷乎 ?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 加。至于 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 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 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 以必互相劝勉也 。 —— 蔡元培37、 我
常见胡适之先生有 一个习惯,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 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 用的 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做记号。我 想他 回家后或者 尚有 摘抄的 手续。我 记得有 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 新隽的 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 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 就揭去,换上新得的 ,所 以他 记得很多。这虽是 文学上的 把戏,但 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 因从来懒得动笔,所 以没有 成就。 —— 蔡元培《我 的 读书经验》38、 人之处世也
,既有贵贱上下之别,则所 以持其品味而全其本务者 ,固各有 其度,不可以执一而律之,要在 适如 其地 位境遇之所 宜,而不逾其度耳。 —— 蔡元培《中国人的 修养》39、 我
的 不得法,第二是 不能动笔。我 的 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 书里面的 短处,我 不大去搜寻他 ,我 只注意于 我 所 认为有用的 或可爱的 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 是 我 的坏处,就是 我 虽读的 时候注意这几点,但 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些特别的 记号,若是 有 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 的 书,几乎 不容易寻到了 。 —— 蔡元培《我 的 读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