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陈晓卿,男,1965年11月生于安徽灵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见证・影像志》栏目的制片人。 进入中央电视台,担任《地方台30分钟》编导,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代表作品有《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2》等 。
全部语录:
1、 伴随日升日落与万家灯火,让无畏者为梦为马,四海为家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 海面上,望尽风云变幻,忘却岁月更迭。大海化育有时,人们朝夕收获,那些形形ss的海错经年往返,有如春华秋实、夏雨冬雪,仿佛回应着大地的四季,人间的凉热。 —— 陈晓卿《风味人间》
3、 古人说:“天地不仁”,但海洋总是露出它慷慨的一面,海面上潮起潮落,人们紧随大海的脚步,览尽甘苦与沉浮 —— 陈晓卿《风味人间》
4、 生活向来充满风浪,但人们总愿意把信心交给明天。【粉丝网】 —— 陈晓卿《风味人间》
5、 生活让人鼓足勇气,简单的食材也来路不凡。 —— 陈晓卿《风味人间》
6、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食物的生命力与一方水土之间,向来难分难舍又彼此成全。 —— 陈晓卿《风味人间》
7、 食物朴素无华,但有夜色凉风与亲人围坐,无端多出几分美味与亲切。成长的稚童,族里的老者,如此一年又一年,完成着世代的赓续,春秋的交叠。 —— 陈晓卿《风味人间》
8、 自然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岁月却试图把生活左右。总有人毫不妥协,付出勇气与劳作,一边迎接风浪,一边拥抱凡常,只因为人与命运唇齿相依。正如海洋之于大地,一再交手又彼此造就,哪怕惊涛来得不容分说,哪怕沧桑不曾善罢甘休! —— 陈晓卿《风味人间》
9、 汪洋大海,滋味无处不在,就连海水本身也是人类最为依赖的风味之本,要把大海的馈赠转化、调配成万千风味,离不开人们的劳作与用心。 —— 陈晓卿《风味人间》
10、 盘中餐,头顶月,让远离亲人的时光不再漫长。 —— 陈晓卿《风味人间》
11、 岁末的一顿团年饭,仿佛卸下一年的疲惫,化解胸中的块垒。 —— 陈晓卿《风味人间》
12、 岁月总是让生活一边丢却,一边弥合。 —— 陈晓卿《风味人间》
13、 或许是时间偶然的转化,或许出于贮存的考虑,海鲜的滋味被萃取、凝缩,成为生活中风味的使者,使人们通过某种密码紧密相连。这是古老而鲜活的味道,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它携带个人情感与群体记忆,潜行于每一个平凡的日常。 —— 陈晓卿《风味人间》
14、 家的味道,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食物,一家人团聚在一张餐桌旁,这个味道才更加真实,更加圆满。有人辗转漂泊回归故土,也有人远离亲人奔赴千山万水。 —— 陈晓卿《风味人间》
15、 青山不老,春风吹来,又是一年。 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手执烟 火,心怀诗意,人间岁月如歌,相 聚正当时! 世间所有,正彼此拥有! ——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
16、 说到沧桑二字,前者指沧海,后者是家园。人们以风为信,以苦作舟,耕耘着孩子的记忆和未来的风景 —— 陈晓卿《风味人间》
17、 汪洋沧海,亦有寒暑气象,鱼虾蚌蟹随四季来去隐现。讨海人应时而动,鲜总与季节和时令关联,冬去夏往,春秋书写于餐盘,冷暖潜行于人间 —— 陈晓卿《风味人间》
18、 立于潮头,勇气随风浪沉浮;越过山丘,才能看清生活的底色。每一丝云淡风轻的背后,都有人拼尽全力。待光阴化作故事,那些过往的层云,似乎都轻飘得不足言说。 —— 陈晓卿《风味人间》
19、 家里最好的食物,总会装点成长的童年。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0、 回头看仿佛光阴如水,人生不复少年。只是大海的节律不改,正如人间的求索依然。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1、 海洋,狂暴凶险的生命摇篮,动荡不安,又潜藏诱惑。从大海到餐桌,人们把海洋的物产变成这颗星球上最鲜美的味道,这是最后的狩猎之地,吸引勇敢的人立上潮头。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2、 对于纷纷过客,海洋以永恒的包容和静默,不咎既往,不问去向。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3、 所有的勇气、力量以及漫长的信 约、悲喜与起落,终成万千滋味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4、 只有经历过低谷和种种不如意才更能知道,那些触手可及的日常和平淡竟来得如此珍贵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5、 其实吃什么自然很重要,但更多的时候,我更喜欢和能说得来的人一起吃。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6、 人们难以收藏一丝清风或一片雪花,却愿意付出努力和耐心把他们的味道留下。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7、 大约所有童年都离不开某种味道的左右相伴,也许它会贯穿一生,连同记忆里劳作的身影、四周的空气,以及土壤与草木的呼吸,形成一种微妙感受,中国人把它叫做家乡味。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8、 海水的味道都是相似的,孕育的风味却各有各的不同。人类更愿意对造物的原创进行再度创造,从不懈地辗转探索到时间的造化之作,奇思妙想的形变,用心良苦的组合,带来花样餐饭,送别似水流年 —— 陈晓卿《风味人间》
29、 餐盘里风云开阖,有五味杂陈;海面上汐来潮往,去而复还 —— 陈晓卿《风味人间》
30、 大海早就在那里,漫无际崖,神秘莫测。海上风云多变,却源源不断地送来至味珍馐,生计和温饱 —— 陈晓卿《风味人间》
31、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 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 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 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 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 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 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
32、 回得去的叫家乡,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 陈晓卿《读者》
33、 你问我味道在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 陈晓卿《风味人间》
34、 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这是极端个人化的体验,就像我,一碗汤,吱吱呀呀地开启了我对食物的初始味蕾记忆,那一刻,食欲的大门轰然洞开。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35、 历史,对过往者来说只是几行冰冷的文字,但对于亲历者来说却是切身的喜与痛 ——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3》
36、 陌路相逢,又殊途同归 —— 陈晓卿《风味人间》
37、 一茶一卷是素简,一粥一饭是真 味,人间烟火,终究是柴米油盐, 苦辣酸甜,一蔬一饭。 ——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
38、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 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 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 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 化的灵感 ——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
39、 小时候回外婆家过年,那是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子,尽管山清水秀,但很穷。不过,春节前,村里家家都会做两样东西,一个是年糕,一个是腊肉。 年糕磨好摔打成条,码在缸里,灌满“冬水”(立春前的水,细菌少),随吃随取,一个冬天都不坏。腊肉是肥膘肉,几乎没一点儿瘦的,用大量粗盐腌制,挂在灶台上方。炊米饭,切几大片手指厚的腊肉,和米粒一起蒸煮。吃的时候,外公负责分配,一般每人只能分到一片,极咸,用锋利的门牙,咬下薄薄的一小条,就足够送一大口糙米饭。用外公的话说,腊肉不仅“下饭”,而且“杀馋”。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40、 一个人能不能吃肥肉,在我看来是衡量年龄的重要标准。当温饱不再成问题的时候,油脂,尤其是动物油脂会带来额外的身体负担。年轻人不用怕,每天消耗多,消化系统开工时间足够。更重要的是,被身体吸收的油脂,科学证明,往往会转化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东西,它有助于保持心情的愉悦。所以我一直隐隐地觉得,素食党一般都比较严肃,适合思考人生,探讨喇嘛活佛仁波切关心的人类终极问题。而吃肉党,注定一事无成,每天就像我一样,傻乐傻乐的。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41、 回的去的,叫家乡,回不去的,叫故乡 ——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3》
42、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上,一直都流传着风味的故事,关于师承,关于门派,关于琢磨,关于顿悟。无论置身繁华闹市,还是深居乡野陋巷,世上的滋味就这样流转于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 —— 陈晓卿《风味人间》
43、 无论置身繁华闹市,还是身居乡野陋巷,世上的滋味,就这样流转于方寸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 —— 陈晓卿《风味人间》
44、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 陈晓卿《风味人间》
45、 才下舌尖,又上心尖 ——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
46、 不管飞得多高,就像牵着线的风 筝,风筝这头就是家,家的味道也 永远不会忘 ——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
47、 多少倏忽而过的往事,鲜活如眼前 的笑靥,又悠长得仿佛几度轮回。 —— 陈晓卿《风味人间》
48、 市井长卷,拢过来的是烟火,摊开 来的是人间 —— 陈晓卿《风味人间》
49、 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50、 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大都经历过物质单调匮乏的年景,基因里有对脂肪类食物的天然好感。饮食习惯成型于童年时代,尽管年纪增长社会进步,今天的我,仍然难以摆脱动物脂肪的致命诱惑。如果很多天不沾荤腥,日子过得寡淡无比,我就会回忆起外婆家的腊肉,那种口腔里让人目眩的缠绵,以及细小颗粒状的油脂在牙齿间迸裂的快感。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51、 有多少人四海闯荡,就有多少人眷恋过往。 —— 陈晓卿《风味人间》
52、 万户千家,味道迥异,但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同。 —— 陈晓卿《风味人间》
53、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过往,当共同熟悉的食物出现,总是口舌生津,也会心意相通。 —— 陈晓卿《风味人间》
54、 浮华随风去,一菜一江湖 —— 陈晓卿《风味人间》
55、 长夜如水,生活还在继续 —— 陈晓卿《风味人间》
56、 广厦千间,夜眠只需六尺;家财万 贯,日食不过三餐 ——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
57、 山川不改,风味相随 —— 陈晓卿《风味人间》
58、 段子为盐,微醺为火,情义为汤汁,欢笑为主食,喝酒喝到最后喝的都是人! —— 陈晓卿
59、 人在旅途,多有漂泊的自恋情结。两箸菜,顿感人生无着,几杯酒,咽下变成了旅愁。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60、 经常在这里遇见的同事是住在附近的播音员任志宏老师,老任嗜辣如命,每每以辣椒佐老白汾酒,还宣称自己金属般的声带全是依靠辣椒维持的。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61、 看到那位姥姥用泥巴糊上坛子口,期盼着自己的儿女们回家,我的听觉瞬间关闭了,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那个夏天,记忆在我胸腔里发酵,情感的菌丝也攀援在我的脑际:飘满奇异味道的校园,清贫寂寞的暑假,父母的操劳,少年对食物的渴望……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62、 “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蔡澜这话的意思,并不是为了推广母乳喂养,他所说“妈妈的味道”其实是专指幼年时母亲烹调带来的某种味觉习惯,习惯一旦形成,便如花岗岩一般顽固,无论你走到哪里也无法改变。就像我,一个安徽人,在北京这么大的城市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每每想到我老家淮河岸边的菜肴,还是难免食指大动。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63、 今天我们烹饪也常用酱,比如麻婆豆腐必须有郫县豆瓣,东北的蘸酱菜要用大酱。但现在的酱更多是菜肴的调味料,而我童年时代的酱豆,就是菜的本尊。主妇要想尽办法给全家人“下饭”,酱是最好的选择。我童年的餐桌上,常年都有酱豆的“合理存在”——菜少的时候,它是主食伴侣;菜稍微多几样,父母仍然会把筷箸首先指向它……久了,酱豆变成了熟视无睹的东西,直到一天,有人带着自己做的酱到我家串门。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64、 如今还活着的文化只有两种:一种是方言,一种是美食。 —— 陈晓卿
65、 “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乡愁竟是这般简单。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66、 吃喝有道,写字有气。各人笔下有各人的气,这个不服不行。论写吃,有人霸气侧漏,有人镬气狂喷,有人傻气直冒,有人酸气逼人,陈晓卿的气,是地气——这和“接地气”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也还真不是逢大排档必赞,见高级货必骂的那种,那是怄气。陈晓卿的地气,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然后被他一弯腰接住,而是酝酿于丹田,厚积于舌根,薄发于舌尖,逆向地深入泥土,深入地表,深入人心。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67、 一般来说,酱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发明,成汤作醢到今天应该有几千年历史,国人对酱的依赖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柏杨用酱缸形容中国文化,而不用其他,尽管不是褒义,但足可窥见酱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关于酱,东方和西方永远谈不拢。西方的酱,果酱也好,蛋黄酱也好,辣椒酱也好,都缺少深度发酵的环节。而中国的酱,如果不生出复杂同时复合的菌群,是得不到一种叫“鲜”的味道的——那是各种氨基酸给味蕾带来的幻觉。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68、 我发现,凡是写一手好文章的,字里行间总是潜伏着一个假想敌,或隐或现的。比如,曹雪芹的敌人是男人,金庸的敌人是女人;鲁迅的敌人是他人,托尔斯泰的敌人是他本人,张爱玲的敌人不分男女,只要是她的亲朋好友就行——陈晓卿的敌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敌意之深浅,与城市体量及其距离乡村之远近,成正比。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69、 主食,在中国人的食物清单上的位置,就像它的字面一样重要。农耕民族,有限的土地,不断增长的人口,让中国人对主食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也让中餐与西餐,无论在世界观还是方法论上都难以达成共识。西餐里,无论头盘、汤还是甜品,都是围绕主菜展开;而传统中餐无论什么菜,最后都要以碳水化合物压轴。家庭烹饪则更加势利,“下不下饭”甚至成了很多菜的评判标准。北方是这样,南方也差不多。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70、 三表他们单位是令人景仰的,那是个名叫三联的生活杂志,实际上是人文类的周刊,发行量仅次于《故事会》。我对他们一直非常崇拜,但了解不多,只知道那里文化人扎堆,光是叫“伟”的就有朱、苗、蔡、李等好几位,或许正因为伟哥比较多,他们的记者编辑一个个看上去跟三表一样,都挺积极向上的,特招人喜欢。 ——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