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家在小说中利用了自己前不久的威尼斯之行中的亲身经历,许多细节描绘非常真实、生动,同时又加上了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刻。托马斯・曼,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粉丝网】 故事描写一位德国慕尼黑的作家古斯塔夫・冯・奥森巴哈(Gustav von Aschenbach)因长年刻苦严谨的写作生涯而感到倦怠。一天,他突然看见一个肩上扣着一只帆布包的怪家伙似乎是去旅行,他这时“企图尽力摆脱本身的工作和刻板的、冷冰冰的、使人头脑发胀的日常事务”,于是前往水都威尼斯度假,住在丽都岛的“至上饭店”(Hotel Exelsior)。 威尼斯华丽得化不开的美景,唤醒了奥森巴哈的内心长久的感性思维。在异国国度里他邂逅一位美少年达秋(Tadzio),他深深爱上这位俊美如希腊雕像的波兰少年,“长著一头蜂蜜色的柔发,鼻子秀挺,而且有一张迷人的嘴。”奥森巴哈认为“这不是自然界的塑造,也不是造形艺术至今所能创构的宏伟巨作”。他每每追随着达秋,完全被jq所左右,几乎是到达忘我的境界。少年达秋成为老年丧女的奥森巴哈的一种补偿,他对少年由欣赏到赞叹,再由赞叹到关心。威尼斯的天气使他产生一种憋闷的感觉,他决定离开,退房结帐后,他又感到很懊悔,他想多看少年几眼,结果行李送错了方向迫使他从车站返回饭店,这时他表面上看来镇定,其实内心欣喜若狂。 此时此刻,威尼斯正爆发了一场霍乱,官方刻意将消息封锁,奥森巴哈一开始并无知觉,当他发现游客纷纷走避,逐渐了解事态的严重性,但为了多看达秋一眼,他竟不想离开被瘟疫所笼罩的威尼斯,继续在大街小巷跟踪那个小孩。后来他做了一场梦,梦见原始部落里野蛮人正在放荡yl的进行祭神。他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衰老,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他开始染发整容,好让自己焕发出青春的姿态。长时间的追逐,使他筋疲力竭,最终因为吃了过熟的草莓,霍乱使他一病不起,进而丧身在威尼斯这个城市,孤独的死在荒凉的海滩上,老人垂死时最后的眼里,仍是那位百合花一般俊美的少年。少年达秋除了瞅过几眼这个怪老头外,根本无视于他的存在,奥森巴哈甚至无法与他对话。最后少年站在海边,指了朝天的手势,“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仿佛是死亡的另一种延续。奥森巴哈对少年的追求,是一个临死的人对生命充满眷恋、对美的追求与热爱的象征。
全部语录:
1、 海面上泛起一阵紫色的光,漫射的光辉似乎在滚滚的海浪上面翻腾从地平线到天顶,似乎有无数金色的长矛忽上忽下,闪烁不定这时,熹微的曙光已变成耀眼的光芒,一团烈焰似的火球显示出天神般的威力,悄悄地向上升腾终于,太阳神驾着疾驰的骏马,在大地上冉冉升起 —— 《死于威尼斯》
2、 他脸色苍白,神态悠闲,一头蜜色的鬈发,鼻子秀挺,而且有一张迷人的嘴像天使一般的纯净可爱,令人想起希腊艺术极盛时代的雕塑品,秀美的外貌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阿申巴赫觉得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造型艺术中,他从未见过如此精雕细琢的完美艺术作品 —— 《死于威尼斯》
3、 天际开始展现一片玫瑰色,焕发出明灿灿的瑰丽得难以形容的华光一朵朵初生的云彩被霞光染得亮亮的,飘浮在玫瑰色与淡蓝色的薄雾中,像一个个伫立在旁的丘比特爱神 —— 《死于威尼斯》
4、 时光已是五月上旬,在几星期湿冷的天气之后,一个似是而非的仲夏来临了虽然英国花园里的树叶才出现一片嫩绿可是已像八月般的闷热,市郊一带熙熙攘攘,挤满了车辆和行人但通往奥迈斯特的一些道路却比较幽静阿申巴赫就在那儿徜徉,眺望一会以热闹出名的餐厅公园的景色 —— 《死于威尼斯》
5、 个性孤独,沉默寡言的人们, 在观察和感受方面, 没有像合群的人们那样清晰敏锐, 但比他们却更为深刻。 —— 托马斯・弗里德曼《死于威尼斯》
6、 不过在命运面前能自我克制, 在痛苦中仍能保持风雅, 并非只是一种屈从, 这是一种积极的成就,一个明确的胜利。 —— 托马斯・弗里德曼《死于威尼斯》
7、 他显然是娇生惯养的,家里人从来不敢拿剪子去剪他漂亮的头发,他的头发在额角上一络络卷曲着,一直垂到耳际和脖子边他穿着一件英国的海员上衣,袖子在下端稍稍紧些。 他的手还像孩子一般小,袖子正好遮住了他纤弱的腕部衣服上的丝带、 网眼和刺绣,使这个娇小的身躯看上去带有几分阔气和骄纵 —— 《死于威尼斯》
8、 晚间的风光也旖旎动人,公园的花草树木散发出阵阵清香,天上繁星点点,闪烁着光芒,夜幕笼罩着海面,海水微微激起了浪潮,发出幽幽的低语声,与人的心灵倾心交谈,令人心醉这样的夜晚,预示着明天准是个阳光灿烂、可以悠闲消受的好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肯定会有许多纵情游乐的好机会。 —— 《死于威尼斯》
9、 知识是谈不上什么尊严的,它只是叫人通晓,理解,原谅,它没有立场、也没有形式。它对人们所陷入的深渊寄予同情――但它本身就是深渊。因此我们毅然决然地扬弃它,今后我们就一心致力于美吧。美意味着纯朴、伟大、严谨、超脱及秀丽的外形。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10、 He was beautiful Beautiful to my eyes. On the moment I saw him Sun fills the sky.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11、 懂得一切就会原谅一切吗?我不知道。有一种什么东西,我把它叫做知识的厌恶,就是当你看穿了某一桩事物,就会觉得厌倦得快要死了,却丝毫没妥协的情绪。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12、 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这也许是迄今最富于情意、最令人发噱的一种想法,七情六欲的一切狡诈诡谲之处以及它们最秘密的乐趣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13、 *美是通过感觉的途径,通过艺术家的途径使人获得灵性的。……如果没有爱神作为我们的伴侣和先导,我们诗人是无法通过美的道路的。尽管我们可以成为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动的英雄,成为有纪律的战士,但我们却象女人一样,因我们以jq为乐,爱情始终是我们的欲念――这是我们的乐趣,也是我们的羞辱。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14、 有时,人们相识只是凭一对眼睛:他们每天、甚至每小时相遇,仔细地瞧过对方的脸,但由于某种习俗或某种古怪的想法,表面上不得不装作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那样,头也不点,话也不说。没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更希奇、更尴尬的了。他们怀着过分紧张的好奇心,彼此感到很不自在;他们很不自然地控制着自己,故意装得素不相识,不敢交谈,甚至不敢勉强地看一眼,但又感到不满足,想歇斯底里地发泄一下。因为在人与人之间彼此还没有摸透、还不能对对方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他们总是互相爱慕、互相尊敬的,这种热烈的渴望,就是彼此还缺乏了解的明证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15、 他向后方翘起头,以一种不太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优美而生疏的方式显现出生气勃勃的身姿。他一绺绺的鬈发湿漉漉地淌着水,像大自然怀抱中脱颖而出的年轻天神般英俊可爱,这种景象令人感受到他像远古时代神话般的内涵,他像远古时代人类起源或天神降生时的一位诗人 —— 《死于威尼斯》
16、 当他从无垠的远方收住视线定神看时,原来是那个俊美的少年从左面沿沙滩向他走来了。他光着脚准备涉水,裤脚一直卷到膝盖处,露出了细长的小腿。他慢慢地跨着步,但脚步非常轻巧自负,仿佛习惯于不穿鞋子跑路似的。 —— 《死于威尼斯》
17、 他身上穿着一件薄薄的蓝白条子的棉布海员上装,胸口扎着一个红丝带的衣结,脖子周围翻出一条白色竖领。这种衣领就其质地来说并不能算特别高雅,但上面却衬托出一个俊美无比的脑袋。这是爱神的头颅,有帕罗斯岛大理石淡黄色的光华。他的眉毛细密而端庄,一头鬈发浓密而柔顺地一直长到鬓角和耳际。 —— 《死于威尼斯》
18、 To have lost one’s self-respect: that is what unhappiness is. 失去自尊就意味着不幸福。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19、 个性孤独、沉默寡言的人们,在观察和感受方面没有像合群的人们那样清晰敏锐,但比他们却更为深刻。前者的思路较为迟钝,但却神采飞扬,而且不无忧伤之情。在别人可以一顾了之、一笑置之或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易作结论的景象和感受,却会盘踞在这种人的脑际,久久不能忘怀;它们默默地陷在里面,变得意味深长,同时也就成为经验、情感以及大胆的冒险精神。孤寂能产生独创精神,酝酿出一种敢作敢为、令人震惊的美丽的创作,也就是诗。但孤寂也会促成相反的东西,会养成人们不近人情、荒唐怪癖的性格,也会使人萌生非法之念。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20、 然而超出了知识界限、又为知识(它起阻碍作用和解体作用)所束缚的那种德行――难道它不是又把世界和人们的心灵看得过于简单化的一种倾向,因而也助长了恶势力,鼓励了那些该受禁止的和不合伦常的行径?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21、 有时,他的痴狂和jq会那么奇怪地烟消云散。他满腔热情地关怀着他,同时却感到某种狂妄的满足。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22、 艺术使生活更为丰满。它使人感更大的欢乐,但也更快地令人衰老。艺术在它的信奉者面上镌刻着奇妙的幻想与高超的意境,即使这些信徒表面上过着一种幽静恬淡的生活,但到头来还会变得吹毛求疵,过分琢磨,疲乏困倦,神经过敏,而纵情于声但之娱的人们是不致落到这步田地的。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23、 现在,太阳神每天驾着灼热的战车在天空中驰骋,黄色的光晕总是伴随着袭来的东风。在波浪起伏、宁静而浩瀚的海面上,闪耀着一片丝绸式的白光。沙滩变得滚烫。在闪着银白色霞光的蔚蓝苍穹下,一张张铁锈色的帆布在海滩的小屋面前伸展开,在它们提供的阴凉地里,人们度过了早上的时光。 —— 《死于威尼斯》
24、 对于这种被艺术束缚住手脚的生活,他本人年青时也曾一度本着他的布尔乔亚先辈们的精神,发表过讽刺性的评论,但本质上,这种生活同先辈们过的又是多么相象!这种生活简直象服役,他就是其中一个士兵,一个战士,象其他某些同行那样。因为艺术是一场战斗,是一场心力交瘁的斗争;今天,人们对这场斗争往往没有多久就支持不住了。这是一种不断征服困难、不畏任何险阻的生活,是一种备尝艰辛、坚韧不拔而有节制的生活,他使这种生活成为超然的、合乎时代要求的英雄主义的象征。他委实可以称这种生活是凛然有丈夫气概的、英勇无比的生活。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25、 使作家面容变形的不是繁重劳碌的事务和生活,而是艺术。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26、 几乎每个艺术家天生都有一种任性而邪恶的倾向,那就是承认“美”所引起的非正义性,并对这种贵族式的偏袒心理加以同情和崇拜。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27、 艺术家善于将严于律己与放荡不羁的这两种秉性融为一体,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秉性,又有谁能理解呢?因为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就是放荡不羁的表现。 ——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