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下午,香港大埔宏福苑突发五级大火,火舌从宏昌阁外墙迅速吞噬整栋楼宇,浓烟遮天蔽日,多座大厦被波及。截至当晚,火灾已致13人遇难、15人受伤,一名37岁消防员在救援中殉职。数百名居民登记家属失联,焦急等待亲人的消息。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家园,更暴露出香港高层建筑维修安全管理的深层隐患。
火灾起于宏昌阁外墙正在施工的棚架区域。现场视频显示,火焰在数分钟内由底层窜至顶层,形成“垂直燃烧”奇观。【粉丝网】专家指出,这并非偶然,而是与当前普遍使用的竹制棚架和塑料防护网密切相关。这两种材料干燥易燃,燃烧时释放大量可燃气体与有毒烟雾,如同“隐形rsd”。一旦起火,火势便借助“烟囱效应”急速上行,蔓延速度可达水平燃烧的十倍。
为何这些高风险材料仍在广泛使用?关键在于法规滞后。香港现行《建筑物条例》对棚架的承重和结构安全有明确规定,却未对材料的阻燃性能设强制标准。相较之下,新加坡要求20米以上建筑必须使用B1级阻燃材料,英国、迪拜早已禁用易燃外墙系统。内地自2022年起施行的《建筑防火通用规范》更明确禁止高层建筑使用可燃外墙保温材料。而香港最后一次修订相关标准已是2003年,彼时最高楼仅415米,如今超150米高楼已有86座,法规却未能同步更新。
技术上并非无解。内地已推广“建筑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将保温层内置墙体,避免外露易燃材料。金属或铝合金防火棚架、阻燃涂层、防火隔离带等方案也早已成熟。2025年10月,中环华懋大厦棚架起火,火势7分钟内蔓延十余层,已敲响警钟。但因缺乏强制要求,多数承建商仍选择成本更低的竹棚与塑料网——阻燃材料价格高出约40%,审批也更复杂,导致安全让位于成本。
此次火灾后,政府迅速启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消防处全力搜救,警方接收失联报案,民政事务总署与社会福利署在广福社区会堂等地设立援助站,提供临时庇护、心理辅导与家属联络服务。医管局同步协调医院救治伤者,并与殓房系统对接身份信息。政府通过消防处官网及“大湾区之声”等平台实时发布火警等级、伤亡情况与交通安排,力求信息透明。数百名居民在指定站点登记失联亲人信息,等待进一步确认。
对普通居民而言,火灾带来的不仅是生命财产损失,更是对居住安全的深切忧虑。尤其在旧楼密集区,外牆维修工程频繁,若无有效监管,人人皆可能成为下一位受害者。居民应主动了解施工内容,发现违规动火、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及时举报。家中配备防烟面罩、灭火毯,熟悉逃生路线,尤其对老人与儿童制定个性化避险方案,是自救的第一道防线。
展望未来,单一救援已不足以应对此类系统性风险。香港亟需构建“技术+制度+责任”三位一体的防火体系。政府应尽快修法,强制维修工程使用阻燃材料,设立防火隔离带,并推行维修项目消防备案制。对采用新型防火技术的工程给予补贴,加速淘汰落后工艺。物业管理方须设立监督小组,承建商应落实安全责任制,杜绝无证作业。唯有将防火意识嵌入每一个施工环节与社区日常,才能避免宏福苑的悲剧重演。
这场大火烧出了沉默的漏洞,也点燃了改革的契机。当法规追上现实,当安全重于成本,城市的温度才真正体现在每一寸不被忽视的细节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