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你会想到什么?屈原,粽子,还是假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吧!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恰是炎热季节的开始。
端即事物的边缘,或开始的意思;按地支纪月,正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五月应是“午月”,这一天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所以称为“端午”。
据史书记载,古代过端午节,民间有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吃粽子、划龙船等习俗。【粉丝网】其中象划龙船、吃粽子与悼念屈原有关,悬艾和菖蒲,与辟恶除害、灭虫防病有关,都沿袭至今。
端午节的来源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北方主要是驱恶除邪。古代北方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是一个恶疾流行的日子,所以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说:“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禁止恶气。”民谚中也说:“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秃”。
南方主要是纪念历史人物。如纪念伏羲、女娲、画王等历史人物。华夏族以龙为图腾,把伏羲、禹等民族的祖先都看成是龙,到五月五日这天,便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怀念屈原
屈原,名平,楚国人,曾任过左徒。他博闻强识,善于治乱,有改变楚国贫弱的志愿。
相传战国时,楚怀王不接受屈原关于联合齐国抗秦的主张,后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逼他割地献城,楚王此时方悔悟,应该听取屈原的主张,由于忧闷成疾,不久便死在秦国。屈原知道后,悲愤欲绝,上书新继位的顷襄王,劝他近忠臣远奸臣,选将练兵,联合它国攻打秦国,为怀王报仇。谁知胆小的顷襄王宠信奸臣,非但不听屈原的话,反而将屈原削职放逐。
秦国见时机成熟,便出兵伐楚,在很短的时间内,楚国就失地千里,百姓横尸遍地。屈原亲眼看到国破家亡,自己又无能为力,感到心如刀割,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江上的渔夫和众百姓们闻讯赶来打捞,可是总不见屈原的尸首,一个渔夫从船里拿出食物,“扑通!扑通!”地往江里扔,说是让鱼虾吃饱了不再吃屈原的尸身。人们也跟着往江里扔食物,一位老者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是为了让龙虾水兽喝醉,以免伤害屈原。过了一阵,忽然水面上浮起一条昏死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屈原的一片衣服,人们愤怒了,就把恶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解除了人们心头之恨。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的手腕上,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
这些美好的cs,把端午节及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说成是由屈原之死产生的。然而闻一多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作过详细精辟的考证,认为端午节是古代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闻一多的考证是比较科学的。近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我国南方的两广、福建、江苏、湖南及上海等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和秦汉以前,有一种以几何印纹的陶器和石器为特征文化遗存。从历史和地理上看,可能就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团体,他们自比是龙的子孙,五月五日是他们的节日。
然而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相信cs,这一cs把原有的风俗习惯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它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与怀念之情。所以,就连揭示了端午节真正起源的闻一多也非常赞成保留有关cs,认为这一cs包含着无上的智慧和深远意义。
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带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溢世,流芳千古。
屈原在进行政治斗争的同时,创作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诗歌。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这首长诗叙述了他的家世和他的经历,表
明他要通过革新政治使国富民强,对统治集团的顽固昏庸、贪婪卑劣,他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屈原的其它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到汉代,模拟屈原的作品不少,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因而李白曾在《江上吟》中赞说:“屈平辞赋悬日月。”鲁迅先生也赞《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近代也有民谣直接歌颂屈原,如:“大水茫茫,眼泪汪汪,淹死孤王(指楚王),莫淹忠食(屈原)。”还有:“屈原忠食,朝拜顶香,孤王饿死,仁义天长。”表现了人们痛恨昏庸的楚怀王,赞美热爱祖国的屈原的心情。在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还把屈原的名字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
因此,每当端午节到来,人们悼念屈原:“羡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想其志。”人们纪念屈原,不忘屈原,屈原永远活在他那光辉灿烂的诗篇里,也活在端午节的民间风俗中。
粽子和黄酒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必备食品。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其形状有棱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简称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早在魏晋时期,《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说明人们端午吃粽子,当时已经很盛行了,到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京都长安就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技艺也相当高,当时的粽子馅已有多种,其味也比只用黍米做的好多了,后来又出现了“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包的。陆游的“盘中共解菰粽,哀其将 簪艾一技”,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到了明朝,人们又用芦叶包粽子,粽子馅也多种多样,如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在清代乾隆年间,又出现了“火腿粽子”,这种粽子很受人们又迎,流传至今。民间还广为流传着粽子的谜语:
三角四楞长,
珍珠里面藏,
想尝珍珠味,
解带剥衣裳。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粽子的品种正越来越丰富多彩。从用料上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纯米粽,也叫蜂蜜凉粽子;二是有馅的粽子,分别包有豆沙、枣泥、芝麻,火腿、水晶等;三是夹果粽子,一般以枣、粟、柿、分别与糯米包夹而成。形状上,有角粽、锥粽、秤锤粽、枕头粽,筒粽之分。在包皮上,有棕叶、竹叶、 苇叶、莲叶等。个头上,一般为一两重至二两重。
雄黄酒,是过端午节家家户户必备的。
因为农历五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开始,百虫活跃,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于是,喝雄黄酒又符合许多驱邪避灾的社会习俗。
到了这一天,家家点艾叶,人人吃葱蒜,喝一杯雄黄酒。
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性味辛温,具有解虫蛇毒、爆湿、杀虫、祛痰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嘉录》中认为研雄黄末,屑菖莆根,浸在血酒中,放在阳光下曝晒,叫做“雄黄酒。”俗话说:“喝了堆黄酒,百病都远走。”因此,到了端午节,成年人都要喝一杯雄黄酒,小孩子不会喝酒,大人也要用雄黄酒除一点在小孩子的脑门、耳、鼻、手心、脚心上,并把雄黄酒洒在床、帐、墙壁及厨房中。cs《白蛇传》中的许仙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就现了原形,表明雄黄酒是可以驱除虫蛇等毒物的。
但据现代医学临床实践,雄黄含有砷的成份,只能适用于环境消毒,不可多喝,否则将对人的肝脏有害处。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
源于屈原投泪罗江,后人在五月五日开展划龙船比赛。
据《事物原始.端阳》中记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也。”尤其是我国南方水乡,每到端午节,都有龙舟竞渡的盛会,它富有向上的竞技精神。
龙船,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战国楚墓出士的幕画中,画有近似现在的龙舟。四川成都的花潭出土的“乐铜壶”上,都嵌有赛龙舟的图案。
龙舟一般长七八丈,船首龙头高昂,船尾高翘,船身刻画有龙鳞纹,用黄色红色、青色或白色油刷一新,船头还挂有红色长旗,上写“四时无灾,八方有庆”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中间插上旌旗罗伞。各船由四十至八十只船桨划动,各船的旗帜和划手服装都与船身一色。赛前先到屈原庙朝拜,抬着龙头祭庙,然后才开始龙舟竞渡。
到了河边,只听一声炮响,“群龙”一齐下水,船似箭发,两岸欢呼,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比赛时,规定赛场,比赛路线、划定起点和终点。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湖南、湖北的龙舟,最长有11丈,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的龙头,口能开合,舌能张动,栩栩如生。上海浦江上的龙舟竞渡,曾盛行夺标,在终点设有投标船,当竞渡的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在水中,各船争夺。浙江的夜龙舟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十分好看。
在唐朝的《竞渡歌》中,生动地描绘了惊心动魄、热烈欢快的龙舟竞渡场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合声。”明朝时,皇帝还特许文武百官去看民间划船。
龙舟竞渡,可以激发人们拼搏向上、激流勇进的精神,现在凡是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逢端午节,都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
悬艾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民间把悬艾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因为时至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人易染病,人们借助艾和菖蒲的气味,驱除邪气,清洁环境的缘故。
《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古诗上有:“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就是说古时在五月五日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个“王”字以避邪防病。
艾,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用于医药,主要取它的叶。《名医别录》里就有这样的话:“艾叶味芳、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芳香植物,具有去寒热,除九虫,通神、提窍和杀菌等作用。人们在五月五日前,到野外采集菖蒲,悬在门上,拴在小孩的脖子上,还有把菖蒲泡在酒中,据说喝了可以延年益寿。
在端午节,我国的北方农村,还有让孩子佩戴虎形包,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的习俗,这样孩子在虎的护持下长命百岁。另外如佩香囊,系五色线,也均有两千年历史,东汉的《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线系臂者,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香囊是用花绸布缝制成三角形状,里边装着雄黄、白芷、桂皮、冰片等芳香类中草药,过端午节时,人们都佩带胸前。俗话说:“五彩香囊胸前挂,走南闯北都不怕。”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吟咏端午佳节盛况的诗歌确实不少。
唐代诗人张建封在吟咏龙舟竞渡的诗中,明快热烈地写道: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雾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两船竞渡夺标的紧张热烈气氛,顿时跃然纸上。所以,此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在端午节,由于食粽子的风俗盛行,因此在历代诗人笔下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诗人们吟脉了许多流传古的好诗。如唐代诗人郑谷的:“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吃粽子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之后,写过:“四时花竞巧,九子粽子争新。”
在古代吟咏端午节的诗词中,有的因在外地,不能与家人团聚,描写离愁别恨,触景生情等方面的诗也不少。如唐代殷尧藩的《同州端午》的诗:
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背井离乡,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复杂的思想。
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不仅反映了端午节的由来,同时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昏君的鞭挞。诗中写道: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言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宋代诗人黄公绍的《端午竞渡歌》中道:
月明中,月明中,满湖春水望难穷。
欲学楚歌歌不得,一场离恨两肩峰。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朱松在《重五》一诗中也流露出了离愁别恨:
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
竹筒进新紫,榴花开小红。
山深人寂寂,气润雨濛濛,
煮汎无寻处,菖蒲在水中。
现代的诗人们所写的咏端午节的诗,却是另一种情调。
抗战初期,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在武汉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端午节时在友人家写了这样一首七律: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袭笠,敢为泥深恶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此诗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艰苦,不仅人民大众生活痛苦,文化人的生活也是如此,连打酒的钱也找不到。然而,为了友谊,不管泥深路滑,也要去朋友家用卖文章的血汗钱,换些酒来,和朋友们欢度端午佳节。表现了作者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好啦,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再见!
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