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诗,我们最初仅仅是为了相识,而随着岁月的浸染,我们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深,再重新拾起那曾经的诗作,便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一首可以送给爱人的诗,惊艳了千年的岁月: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粉丝网】
李商隐,开成二年(837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
当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娶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为妻,为牛党所憎,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之中,一生沉浮不定,仕途坎坷。罢官后闲居郑州,郁郁而终,时年仅四十余岁,尚在大有可为的壮年。
此诗写于大中二年(848年)前后。
李商隐其时流寓巴蜀,在剑南东川节度使府做幕僚,他的夫人王氏留居长安,所以此诗题目一作《夜雨寄内》。
有人也认为此诗是写给长安的友人的,但从全诗的意境与别题“寄内”而言,还是认定写给妻子为佳。
这首诗,抒情情深意远,构思婉曲回环,借用音乐的术语,是一阕情切切而意绵绵的“回旋曲”。诗人以当下的情境“巴山夜雨涨秋池”为抒情的中心。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空间上从远在长安的对方写起。可见双方忆念之深,相聚之难。
次句回到诗人写诗的此时此地,空间是巴蜀,时间是撩人愁思的淫雨霏霏的秋夜。
这样既表现了诗人当下的羁留景况与相忆之情,也补足申说了“未有期”的原因。
如果说,前两旬主要是从空间上分写对方与此地,那么,后两句则主要是从时间上合写未来与现在。
“何当”,是“何时”之意。“剪烛”,烛心因久燃而结成穗状的烛花,剪去则烛光明亮。
“何当共剪西窗烛”,相见无由,一个“共”写出的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他日,夜闲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时谈些什么呢?
“却话”为“再说”、“还说”之意,“却话巴山夜雨时”,意即未来重聚之日。我们再来互相倾诉此时此夜的相忆之情吧。
全诗就是这样一笔从未来荡回到现在,构成了一个首尾相应婉曲回环的艺术整体。
作家毕飞宇说《夜雨寄北》里的那场秋雨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漫长的一场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不眠的夜晚,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独自舔舐着自己的孤独和无奈,秋雨绵绵,不远处的池塘早已涨满秋水,让人愁肠百转。
唐代的巴山是刘禹锡笔下的“凄凉地”,李白认为的“蜀道难”。诗人半生颠沛,二次入蜀,浑然不知情投意合的妻子已在遥远的长安孤独地病故了,在李商隐心里这场凄苦的巴山夜雨,大概永远不会停歇了。
“剪烛西窗”的想象,更是佳绝!遥想那时,诗人得以返乡,与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相依相伴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都结出了蕊花。他们轻轻剪去蕊花,相视而笑,我对你聊聊蜀地的生活、漫长的夜雨、我的思念之情……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的喜悦。
《夜雨寄北》营造出的浪漫唯美的意境以及一种时间上的沧桑感、深邃感,更造就了不朽的艺术价值。
这场雨,从李商隐思念亲友的那个夜晚开始,千百年来,让每一个读诗的人,让每一颗有“念想”的心,都感到淅淅沥沥的柔软、凄苦和潮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