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1898年参加和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他以其英勇就义、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如北极星般闪闪发光,让后人敬仰不已。
谭嗣同早年文武并重,能诗善文又尚武任侠,重义好友,少年即游历天下,其胸襟、抱负之高远,远非常人可及。正如他18岁时的名作《潼关》,诗云: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粉丝网】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以来,这就是一座高云丛聚的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涌的黄河流过辽阔的原野仍觉得被束缚,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就再也不平坦了。
赏析
诗的第一句,从视觉、静态的角度出发,概写潼关风貌。
“终古”点明潼关的历史悠久,“高云簇”既写出了潼关天高云绕的磅礴景象,也间接写出了潼关高峻的地势。
第二句,从听觉、动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对潼关做了描摹。“秋”点明时令,“风声”“马蹄声”则为整幅画面平添了几分真实、鲜活的意趣。
第三、四句,诗人则裁取两幅最具潼关特色的壮美风景。黄河汤汤,冲出群山,奔流向原野;重峦叠嶂,一山比一山嶙峋险峻。而这山、这河,不仅是山河,还是诗人托寄情感的载体。
“犹嫌束”“不解平”不只是在说山说河,也是在描绘诗人冲破束缚、奋发向上的昂扬心态。
纵观全诗,诗人以雄踞在半山腰的潼关为视角,写出了华山群峰高峻巍峨,直刺苍天的气势,以及浩浩荡荡的黄河不甘受束缚,誓要冲破障碍勇往直前的决心,表达了少年诗人不满现实的束缚,欲要打破旧的秩序,冲决网罗的豪迈之情。
谭嗣同其人其事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无可挽回地失败了,我们的民族也错过了一次绝好的走入现代的机会,但我们也不能于一百二十多年以后,站在全知的上帝视角去苛责处在历史迷雾中的当事人。
以光绪帝和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只是了解了国家现代化改造的粗略路径,对于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与利害关系中把这条路走通,还缺乏必须的智慧、历练和耐心。
但反过来想,如果要让当时参与政治中枢的人,一出场就具备上述的条件,集坚定不移的长远规划与与高度灵活的权宜机变于一身,将国家的大船从那样的险滩平稳地驶过来,似乎也是很不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谭嗣同所表现的血性和勇气,依然令我们为之动容。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中国的革命,好像一个长隧道,须一百零一年才可以通过……”今天,我们靠几代先辈的奋斗,终于冲出了隧道,走上了民族自由和国家复兴的坦途,回头再看那段黑暗时日,那一幕幕壮烈而又悲怆的场景,尤其像谭嗣同这样的民族英雄与先贤,让我们更加感到钦佩与敬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