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1425年)。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太祖朱元璋封为燕王世子。靖难之役中,朱高炽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在明成祖朱棣屡次北伐过程中,以皇太子身份担任监国职位,掌管国家政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炽登基,在【粉丝网】
位期间其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 民休息。赦免了 建文皇帝的 许多旧臣,平反了 许多冤狱,废除了 许多苛政。在 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 永乐时期的 大规模用兵。明仁宗在 位时期虽然 仅有 一年,但 因有 建树而被史家称赞为“仁宗之治”,与 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并称“仁宣之治”。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驾崩,终年四十八岁。庙号明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葬于 明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即位。人物生平
燕王世子
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朱高炽出生。他
是 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当时他 父亲为燕王,年仅十八岁。相传仁孝文皇后梦见有 冠冕执圭者 上谒而生。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 在 他 儿童时代,他 接受过 武术和 儒家学术的 正规教育。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朱高炽与
秦、晋、周三王的 世子在 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唯独朱高炽回军较晚,明太祖问他 缘故,他 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 到士兵们吃完早饭以后。明太祖又 命朱高炽分阅章奏,朱高炽独取与 军民事务十分相关的 奏章上奏。 有 文字谬误的 现象,没有 上奏明太祖。明太祖指示他 ,是 否是 他 有 所 忽视,朱高炽认为,不应以小小的 失误来劳烦皇帝。 明太祖又曾问他 :唐尧、商汤时爆发水旱灾害,百姓能凭什么度过 。朱高炽认为,百姓度过 灾害是 因为圣明的 君主有 好的 恤民政策。明太祖为朱高炽的 这些见识非常高兴,并评价他 有 “君人之识”。不过
由于 朱高炽喜静厌动,虽然 他在 一定程度上学会了 箭术,但 总的 说他 很少表现出从武的 资质。相反,他 更专心致志于 济济和 文学。靖难建功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宋忠大败的
消息传至京师,建文帝紧急之下起用老迈的 耿炳文,以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宁忠作为右副将军,共同挥师北伐。建文帝听闻北伐受挫后,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朱棣为避免两线作战,先援救永平并击败了 来自山海关的 吴高,紧接着 出兵大宁,命身为世子的 朱高炽留守北平。北平周边据点如 涿州、雄县等虽被朱棣征抚,但 限于 兵力,燕军并未重点布防,因此李景隆不费吹灰之力便抵达北平。此时朱高炽手中尽是 些老弱病残之兵,李景隆在 城外安营扎寨,将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并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门。在 李景隆尚未围攻北平城之时,朱高炽己积极为此准备,不分昼夜督治守备事务,注重安抚城中军民,故而北平城内“人人欢悦”。朱髙炽不但 礼贤下士,积极咨询老于兵旅及才识的 文吏,和他 们共同商议准备,推诚待之,北平城内众人皆为尽心。而且 朱高炽以身作则,每四鼓就起床,二鼓才休息,左右都以为世子朱高炽过 于 疲累,朱高炽认为,君父身冒艰险在 外,此时岂是 做人子的 可以懈怠安逸的 ,且北平是 燕军的根本之地 ,是 南军必须要夺取的 ,岂能不做好防备。而凡有 大事要施行,必先禀命燕王妃徐氏。朱高炽本就遇事冷静,不轻易自乱阵脚,再加上徐氏的 协助,北平城人人斗志十足。李景隆发现北平抵抗居然
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全无之前进军般顺利,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然 居弱势的 朱高炽反而数夜遣人开门袭击敌营,南军慌慌自杀,李景隆等 围城久攻不下,兵士夜晚又 时常受到燕军骚扰,难以休息,只得退营十数里。不久,远去大宁的 朱棣率领挟持宁王朱权而来的 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朱高炽亦乘势出城与 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李景隆“狼狈大败散走”。朱高炽以万人之军成功地 阻挡了 建文帝的 大将李景隆的 50万大军,保住了 北平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 极其重要的 意义,也 是 朱高炽在 靖难中最 耀眼的 一笔。由于
朱棣本人是 一个受过 锻炼的 指挥将领,他 偏爱他 的 两个较年幼和 更好武的 儿子朱高煦和 朱高燧,并常常带他 们去参加征战,受到朱高煦收买的 朱棣近侍宦官黄俨在 北平守城战前后曾进谗言,称朱高炽亲近朝廷,“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当朱棣表示怀疑,并称对朱高煦说:“尔兄素孝,那当有此?”时,朱高煦落井下石,称“兄诚孝,但 在 太祖时果与 太孙善也 。”朱棣潜藏的 对朱高炽的 怀疑引起了 朝廷内方孝孺的 注意,于 是 其给朱高炽写了 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许以封燕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试图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高炽父子二人的 关系,并故意将此事广为张扬。留守北平的 宦官遂将此事火速通知南下河北、山东一带的燕王朱棣,称朱高炽与 建文帝通谋,建文帝的 使节已到达北平。正当朱棣将信将疑的 时候,朱高炽却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时绑缚在 朱棣军前,以实际行动打消了 朱棣的 疑虑。朱棣即位后,以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镇守。朱高炽在
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 儒术研究上,并接受他 父亲挑选的 学者 的 指导。他 们之中有 杨士奇、杨荣、杨溥和 黄淮等 人,他 们都培植了 与他 的 友谊,并在 他 登基后担任了 重要的 行政职务。立储争端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在
朝廷中讨论立储君的 问题。当时朝中一批跟随朱棣征战的 武将怀着 政治投机的态度,见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了 赫赫战功,朱棣对其十分喜爱,若被立为太子,军事勋贵集团可能获利更多。因而以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为首的 靖难之役将领纷纷上书,要求将二皇子朱高煦立为太子。在 这批武将的 簇拥之下,朱棣对于 立朱高炽为太子的 决心有所 动摇。此时兵部尚书金忠反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并在 朱棣面前“历数古嫡警事”,劝说朱棣还是 立朱高炽为好。 明成祖又 寻求朝臣解缙、黄淮和尹昌隆三人的 意见,他 们三人都一致支持金忠的 看法。黄淮和尹昌隆都主张“立嫡以长”,当朱棣征求解缙意见时,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又 强调孙子生子生孙子!”来打动喜爱孙子朱瞻基的 朱棣。 二月,朱棣遣隆平侯张信、驸马永春侯王宁召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到南京,"册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 封第二子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并授朱高炽金册、金宝。朱高炽虽然
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但 是 朱高煦、朱高燧两人并不甘心自己的 失败,他们依然 和 围绕在 他 们周围的 政治力量寻求机会夺取皇太子之位。 朱棣注意到朱高煦的 情绪,将其其汉王封国设置于云南。为此朱高煦十分不满,多次公开称“我 何罪,斥我 万里?”朱高煦又 以李世民自比,请求天策卫为护卫,并称“唐太宗天策上将”,“英勇似秦王世民乎 ?”这些嚣张的 言论虽然 一时间激起了 明成祖朱棣的反感,但 出于 对其溺爱,并未加以深究。 同时,赵王朱高燧也 多行不法之事,幸有 太子朱高炽在 朱棣面前解围,才得以幸免。当时朱高炽朱高炽朱高炽的
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此时朱高煦更受隆宠,礼秩超过 了 嫡亲标准。解缙上疏劝其朱其说其“其争也 ,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 在 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 意见。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于 是 朱高煦又 乘机进诲言说解缙专待皇帝不在 京师时私自觐见皇太子朱高炽,无人臣之礼。朱棣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下狱严刑拷问,以后被处死。永乐九年(1411年),结束了
第一次北伐的 朱棣回到南京,向负责辅助朱高炽监国的 翰林学士杨士奇等 了 解这一时期太子实际行政的 功过 是 非。大理寺右丞耿通也 多次面奏朱棣称:“太子处理事务没有 大的 失误,无需更换太子。”多次进言,朱棣不悦。 但随着 朱高煦与 朱高燧的 攻击,“由是 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永乐十年(1412年)秋,朱高煦派人诬告耿通“请托故出人罪者 ”,又 暗示耿通是 受太子之托而多次在 皇帝面前为其开脱。朱棣听到后,联系过 去耿通维护皇太子的 言论,以及其在 永乐七年(1409年),曾经弹劾永乐时期著名的 酷吏陈瑛,“刑科右给事中耿通等 劾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及监察御史袁纲、覃珩朋比蒙蔽,诬构善良,陷之死地 。纲、珩己下狱,瑛为长官,不宜独宥,请并治之。”对陈瑛的 惩处后来在 皇太子朱高炽的 处理下得以“其械系之,并具其罪状,诣行在 奏请处分。”成祖此时确认耿通与 杨士奇等 人结为太/子党,勃然 大怒,命都察院和 文武大臣将耿通鞫之午门,称:“必杀通无赦!”群臣遵照朱棣的 旨意议决耿通当斩,明成祖表示:“耿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 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第二次北征,命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等
辅助皇太子监国。朱高煦抓住这个机会“日夜谋嫡,复造飞语,动摇监国,并中伤黄淮等 。”朱棣因此以“皇太子所 遣使迎车驾缓,且 奏书失辞”,说:此辅导者之不职!遂徵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等 。”随后黄淮、杨溥、金问受到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联合参奏下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改赵王朱高燧封国于 彰德,又 改汉王朱高煦封地 为青州。朱高煦依然 不愿离开京城之国, 上疏称“愿留侍左右,不欲之国。”为此朱棣怀疑朱高煦的 行动。朱高煦被迫前往山东之国后,怨气冲天,依然 不知悔改。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高煦还南京,其不法之事被揭发,差点被贬为庶人,朱高炽哭泣为其求情,才得以幸免。 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国迁到乐安,朱高煦仍密谋夺嫡。朱髙炽多次写信规劝依然 无效。但 由于 朱高煦被驱逐出了 以京城为中心的 明朝政治中心,其野心得到了 有 力的遏制监国理政
参见:朱高炽监国此后由于
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朱棣将他 留在 后方,让朱高炽监国。他 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 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 行为,并叮嘱他 说:“人们常说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师,多多观察。要有 什么不好的 事情,赶紧来奏报。”朱棣对朱高炽已经有 倾向 性意见,而胡濙被太子的 老实折服了 ,“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由于
朱棣本人是 一个受过 锻炼的 指挥将领,他 偏爱他 的 两个较年幼和 更好武的 儿子朱高燧和 朱高煦,并常常带他 们去参加征战,使其长子接受一种不同类型的 教育。这样,朱高炽在 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 儒术研究上,并接受他 父亲挑选的 学者 的 指导。他 们之中有 杨士奇、杨荣、杨溥和 黄淮等 人,他 们都培植了 与他 的友谊,并在 他 登基后担任了 重要的 行政职务。建文元年(1399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朱高炽逐渐直接介入地
方政治,并且 在 必要时他 不只会咬文嚼字。当他父亲率军起事反对建文帝时,朱高炽和 他 的 顾问们负责朱棣的 封地 北京的 事务。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他 手下只有 1万士兵,却巧妙地 组织了 城防,并挫败了 李景隆的 一次攻击。这一次他 表现的 责任感和 正确的 判断力,有 助于 改变人们对他 的 看法,永乐二年(1404年)五月,他 已成为皇帝的 父亲在 大学士解缙、黄淮的 极力要求下立他 为皇太子。从此,朱高炽不管是 住在 南京,或是 住在 北京,在 皇帝离开时就担任监国。他 在 此职务上的 表现赢得了 他 的 老师们——大部分为翰林学士——的 尊敬,并得到了 宝贵的 实际行政经验。可是
在 以后几年中,他 成了 他 几个兄弟的 支持者 发动的 旨在 反对他 的 阴谋的 受害者 。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刚从征蒙之役返回北京,朱高煦诽谤他的兄长未能为皇帝完成某些任务。朱棣申斥了 朱高炽,并囚禁了 他 的 两名最 亲密的 顾问,即大学士杨溥和黄淮。朱高煦最 后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放逐,作为一个直接威胁而被清除。最 后,朱高炽对他 并不怀恨在 心;朱高炽登基后不久就增加了 这个亲王的 俸禄,并授予他 的 几个儿子爵位。不幸的 是 ,朱高煦始终未认错。储位之争
朱高炽在
后方留守,这样皇次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 朱棣颇有 几分相像,而且 作战勇猛,在 武将中威信很高,在 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朱棣于 危难之际,朱棣也 曾许愿说:“努力吧,皇太子身体不好,多有 疾病。”。听了 这话,朱高煦的 热情更加高涨,在 整个靖难中立下了 非常大的 功劳。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
皇位,但 就立皇太子的 问题上又 出现了 犹豫,朱高炽由于 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 他 是 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 燕世子,是皇位的 合法继承人,在 封建社会,这一点是 非常重要的 ;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 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 朱棣也 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 ,就朱棣本人来讲,他 是希望立朱高煦的 ,他 觉得朱高炽过 于 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
是 最 终朱棣还是 立了 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 内阁制度和 汉族的 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 某种程度制约着 帝王。而且 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 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 一点是 朱高炽的 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 喜爱,著名的 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 下定了 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并没有
这样屈服,他 迟迟不肯就藩,留在 京城伺机行动,他 先是 进谗言使得立储的 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 后私养了 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 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 朱棣削夺了 朱高煦的 部分护卫,强令他 就藩乐安。朱高煦与 朱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 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 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然 后矫诏即位,幸得有 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 降临。事后,由于 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朱棣总算没有 再追究。短期在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
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 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 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朱棣的 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 皇帝的 车帘再也 没有掀开、皇帝也 再没有 说话,军中一切如 常,同时,派杨荣与 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 大臣们的 精心安排,总算没有 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 渡。朱高炽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之死,这时皇帝的代表带着
传位的 遗诏到达北京。他 立刻与 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和 杨荣商量。他 下令加强京城的 治安,并派大太监王贵通去南京任镇守。次日,他 释放了 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夏因反对第三次远征蒙古而在 当年四月被朱棣囚禁。九月七日他
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同一天,他 采纳夏原吉的 建议,取消了 郑和 预定的 海上远航,取消了 边境的 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 交趾(安南)的 采办黄金和 珍珠的 使团。他 重新命夏原吉和 另一名被贬的 官员吴中分别任户部尚书和 工部尚书。朱高炽以这些行动开始取消或调整他 父亲的 行政政策。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
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 建文帝旧臣和 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 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 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 “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 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 官爵,从而缓和 了 统治集团内部的 矛盾。最
后,在 他 死前的 一个月,朱高炽在 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 一个最 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 夏原吉和 其他 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 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 。朱高炽自他 登基时起,显然 已有 此意;这时他 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 信任的 将军和 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 北征不感兴趣,也 不喜欢北京;此外,他 在 南京当过 监国,熟悉南京的 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 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 费用,这项费用不但 大大地 增加了 中国东南的负担,也 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
定北京所 有 政府部门为行在 。半个月后,他 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 皇陵,并留在 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 区有 地震的 报告,但 皇帝的 返回和 他 朝廷的 南迁势在 必行。然 而朱高炽在 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此外,他 的 继承者 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 这一计划,朱瞻基与 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 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 是 京师,南京又成了 辅助性的 都城。猝然驾崩
朱高炽明于
星象,一夜忽见有 星变,忙召蹇义、杨士奇等 人来说:“天命尽矣。”于 是 叹息说道:“我 建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 扰,心之忧危,我 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 去世后,谁还能知我 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 眼泪,蹇义、杨士奇也留下了 眼泪。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
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四十七岁。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明仁宗。朱高炽的 葬礼极为简略,但 是 也 有 七个妃嫔为他 殉葬。为政举措
燕王世子
明仁宗衮龙袍坐像轴
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朱高炽出生。他
是 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当时他 父亲为燕王,年仅十八岁。相传仁孝文皇后梦见有 冠冕执圭者 上谒而生。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 他 儿童时代,他 接受过 武术和 儒家学术的 正规教育。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朱高炽与
秦、晋、周三王的 世子在 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唯独朱高炽回军较晚,明太祖问他 缘故,他 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 到士兵们吃完早饭以后。明太祖又 命朱高炽分阅章奏,朱高炽独取与 军民事务十分相关的 奏章上奏。有 文字谬误的 现象,没有 上奏明太祖。明太祖指示他 ,是 否是 他 有 所 忽视,朱高炽认为,不应以小小的 失误来劳烦皇帝。明太祖又曾问他 :唐尧、商汤时爆发水旱灾害,百姓能凭什么度过 。朱高炽认为,百姓度过 灾害是 因为圣明的 君主有 好的 恤民政策。明太祖为朱高炽的 这些见识非常高兴,并评价他 有 “君人之识”。不过
由于 朱高炽喜静厌动,虽然 他在 一定程度上学会了 箭术,但 总的 说他 很少表现出从武的 资质。相反,他 更专心致志于 济济和 文学。靖难建功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宋忠大败的
消息传至京师,建文帝紧急之下起用老迈的 耿炳文,以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宁忠作为右副将军,共同挥师北伐。建文帝听闻北伐受挫后,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朱棣为避免两线作战,先援救永平并击败了 来自山海关的 吴高,紧接着 出兵大宁,命身为世子的 朱高炽留守北平。北平周边据点如 涿州、雄县等虽被朱棣征抚,但 限于 兵力,燕军并未重点布防,因此李景隆不费吹灰之力便抵达北平。此时朱高炽手中尽是 些老弱病残之兵,李景隆在 城外安营扎寨,将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并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门。在 李景隆尚未围攻北平城之时,朱高炽己积极为此准备,不分昼夜督治守备事务,注重安抚城中军民,故而北平城内“人人欢悦”。朱髙炽不但 礼贤下士,积极咨询老于兵旅及才识的 文吏,和他 们共同商议准备,推诚待之,北平城内众人皆为尽心。而且 朱高炽以身作则,每四鼓就起床,二鼓才休息,左右都以为世子朱高炽过 于 疲累,朱高炽认为,君父身冒艰险在 外,此时岂是 做人子的 可以懈怠安逸的 ,且北平是 燕军的根本之地 ,是 南军必须要夺取的 ,岂能不做好防备。而凡有 大事要施行,必先禀命燕王妃徐氏。朱高炽本就遇事冷静,不轻易自乱阵脚,再加上徐氏的 协助,北平城人人斗志十足。李景隆发现北平抵抗居然
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全无之前进军般顺利,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然 居弱势的 朱高炽反而数夜遣人开门袭击敌营,南军慌慌自杀,李景隆等 围城久攻不下,兵士夜晚又 时常受到燕军骚扰,难以休息,只得退营十数里。不久,远去大宁的 朱棣率领挟持宁王朱权而来的 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朱高炽亦乘势出城与 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李景隆“狼狈大败散走”。朱高炽以万人之军成功地 阻挡了 建文帝的 大将李景隆的 50万大军,保住了 北平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 极其重要的 意义,也 是 朱高炽在 靖难中最 耀眼的 一笔。由于
朱棣本人是 一个受过 锻炼的 指挥将领,他 偏爱他 的 两个较年幼和 更好武的 儿子朱高煦和 朱高燧,并常常带他 们去参加征战,受到朱高煦收买的 朱棣近侍宦官黄俨在 北平守城战前后曾进谗言,称朱高炽亲近朝廷,“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当朱棣表示怀疑,并称对朱高煦说:“尔兄素孝,那当有此?”时,朱高煦落井下石,称“兄诚孝,但 在 太祖时果与 太孙善也 。”朱棣潜藏的 对朱高炽的 怀疑引起了 朝廷内方孝孺的 注意,于 是 其给朱高炽写了 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许以封燕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试图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高炽父子二人的 关系,并故意将此事广为张扬。留守北平的 宦官遂将此事火速通知南下河北、山东一带的燕王朱棣,称朱高炽与 建文帝通谋,建文帝的 使节已到达北平。正当朱棣将信将疑的 时候,朱高炽却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时绑缚在 朱棣军前,以实际行动打消了 朱棣的 疑虑。朱棣即位后,以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镇守。朱高炽在
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 儒术研究上,并接受他 父亲挑选的 学者 的 指导。他 们之中有 杨士奇、杨荣、杨溥和 黄淮等 人,他 们都培植了 与他 的 友谊,并在 他 登基后担任了 重要的 行政职务。立储争端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在
朝廷中讨论立储君的 问题。当时朝中一批跟随朱棣征战的 武将怀着 政治投机的态度,见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了 赫赫战功,朱棣对其十分喜爱,若被立为太子,军事勋贵集团可能获利更多。因而以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为首的 靖难之役将领纷纷上书,要求将二皇子朱高煦立为太子。在 这批武将的 簇拥之下,朱棣对于 立朱高炽为太子的 决心有所 动摇。此时兵部尚书金忠反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并在 朱棣面前“历数古嫡警事”,劝说朱棣还是 立朱高炽为好。 明成祖又 寻求朝臣解缙、黄淮和尹昌隆三人的 意见,他 们三人都一致支持金忠的 看法。黄淮和尹昌隆都主张“立嫡以长”,当朱棣征求解缙意见时,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又 强调孙子生子生孙子!”来打动喜爱孙子朱瞻基的 朱棣。 二月,朱棣遣隆平侯张信、驸马永春侯王宁召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到南京,"册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 封第二子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并授朱高炽金册、金宝。朱高炽虽然
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但 是 朱高煦、朱高燧两人并不甘心自己的 失败,他们依然 和 围绕在 他 们周围的 政治力量寻求机会夺取皇太子之位。 朱棣注意到朱高煦的 情绪,将其其汉王封国设置于云南。为此朱高煦十分不满,多次公开称“我 何罪,斥我 万里?”朱高煦又 以李世民自比,请求天策卫为护卫,并称“唐太宗天策上将”,“英勇似秦王世民乎 ?”这些嚣张的 言论虽然 一时间激起了 明成祖朱棣的反感,但 出于 对其溺爱,并未加以深究。 同时,赵王朱高燧也 多行不法之事,幸有 太子朱高炽在 朱棣面前解围,才得以幸免。当时朱高炽朱高炽朱高炽的
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此时朱高煦更受隆宠,礼秩超过 了 嫡亲标准。解缙上疏劝其朱其说其“其争也 ,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 在 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 意见。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于 是 朱高煦又 乘机进诲言说解缙专待皇帝不在 京师时私自觐见皇太子朱高炽,无人臣之礼。朱棣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下狱严刑拷问,以后被处死。永乐九年(1411年),结束了
第一次北伐的 朱棣回到南京,向负责辅助朱高炽监国的 翰林学士杨士奇等 了 解这一时期太子实际行政的 功过 是 非。大理寺右丞耿通也 多次面奏朱棣称:“太子处理事务没有 大的 失误,无需更换太子。”多次进言,朱棣不悦。 但随着 朱高煦与 朱高燧的 攻击,“由是 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永乐十年(1412年)秋,朱高煦派人诬告耿通“请托故出人罪者 ”,又 暗示耿通是 受太子之托而多次在 皇帝面前为其开脱。朱棣听到后,联系过 去耿通维护皇太子的 言论,以及其在 永乐七年(1409年),曾经弹劾永乐时期著名的 酷吏陈瑛,“刑科右给事中耿通等 劾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及监察御史袁纲、覃珩朋比蒙蔽,诬构善良,陷之死地 。纲、珩己下狱,瑛为长官,不宜独宥,请并治之。”对陈瑛的 惩处后来在 皇太子朱高炽的 处理下得以“其械系之,并具其罪状,诣行在 奏请处分。”成祖此时确认耿通与 杨士奇等 人结为太/子党,勃然 大怒,命都察院和 文武大臣将耿通鞫之午门,称:“必杀通无赦!”群臣遵照朱棣的 旨意议决耿通当斩,明成祖表示:“耿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 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第二次北征,命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等
辅助皇太子监国。朱高煦抓住这个机会“日夜谋嫡,复造飞语,动摇监国,并中伤黄淮等 。”朱棣因此以“皇太子所 遣使迎车驾缓,且 奏书失辞”,说:此辅导者之不职!遂徵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等 。”随后黄淮、杨溥、金问受到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联合参奏下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改赵王朱高燧封国于 彰德,又 改汉王朱高煦封地 为青州。朱高煦依然 不愿离开京城之国, 上疏称“愿留侍左右,不欲之国。”为此朱棣怀疑朱高煦的 行动。朱高煦被迫前往山东之国后,怨气冲天,依然 不知悔改。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高煦还南京,其不法之事被揭发,差点被贬为庶人,朱高炽哭泣为其求情,才得以幸免。 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国迁到乐安,朱高煦仍密谋夺嫡。朱髙炽多次写信规劝依然 无效。但 由于 朱高煦被驱逐出了 以京城为中心的 明朝政治中心,其野心得到了 有 力的遏制监国理政
参见:朱高炽监国此后由于
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朱棣将他 留在 后方,让朱高炽监国。他 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 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 行为,并叮嘱他 说:“人们常说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师,多多观察。要有 什么不好的 事情,赶紧来奏报。”朱棣对朱高炽已经有 倾向 性意见,而胡濙被太子的 老实折服了 ,“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由于
朱棣本人是 一个受过 锻炼的 指挥将领,他 偏爱他 的 两个较年幼和 更好武的 儿子朱高燧和 朱高煦,并常常带他 们去参加征战,使其长子接受一种不同类型的 教育。这样,朱高炽在 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 儒术研究上,并接受他 父亲挑选的 学者 的 指导。他 们之中有 杨士奇、杨荣、杨溥和 黄淮等 人,他 们都培植了 与他 的友谊,并在 他 登基后担任了 重要的 行政职务。建文元年(1399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朱高炽逐渐直接介入地
方政治,并且 在 必要时他 不只会咬文嚼字。当他父亲率军起事反对建文帝时,朱高炽和 他 的 顾问们负责朱棣的 封地 北京的 事务。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他 手下只有 1万士兵,却巧妙地 组织了 城防,并挫败了 李景隆的 一次攻击。这一次他 表现的 责任感和 正确的 判断力,有 助于 改变人们对他 的 看法,永乐二年(1404年)五月,他 已成为皇帝的 父亲在 大学士解缙、黄淮的 极力要求下立他 为皇太子。从此,朱高炽不管是 住在 南京,或是 住在 北京,在 皇帝离开时就担任监国。他 在 此职务上的 表现赢得了 他 的 老师们——大部分为翰林学士——的 尊敬,并得到了 宝贵的 实际行政经验。可是
在 以后几年中,他 成了 他 几个兄弟的 支持者 发动的 旨在 反对他 的 阴谋的 受害者 。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刚从征蒙之役返回北京,朱高煦诽谤他的兄长未能为皇帝完成某些任务。朱棣申斥了 朱高炽,并囚禁了 他 的 两名最 亲密的 顾问,即大学士杨溥和黄淮。朱高煦最 后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放逐,作为一个直接威胁而被清除。最 后,朱高炽对他 并不怀恨在 心;朱高炽登基后不久就增加了 这个亲王的 俸禄,并授予他 的 几个儿子爵位。不幸的 是 ,朱高煦始终未认错。储位之争
朱高炽在
后方留守,这样皇次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 朱棣颇有 几分相像,而且 作战勇猛,在 武将中威信很高,在 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朱棣于 危难之际,朱棣也 曾许愿说:“努力吧,皇太子身体不好,多有 疾病。”。听了 这话,朱高煦的 热情更加高涨,在 整个靖难中立下了 非常大的 功劳。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
皇位,但 就立皇太子的 问题上又 出现了 犹豫,朱高炽由于 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 他 是 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 燕世子,是皇位的 合法继承人,在 封建社会,这一点是 非常重要的 ;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 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 朱棣也 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 ,就朱棣本人来讲,他 是希望立朱高煦的 ,他 觉得朱高炽过 于 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
是 最 终朱棣还是 立了 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 内阁制度和 汉族的 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 某种程度制约着 帝王。而且 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 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 一点是 朱高炽的 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 喜爱,著名的 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 下定了 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并没有
这样屈服,他 迟迟不肯就藩,留在 京城伺机行动,他 先是 进谗言使得立储的 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 后私养了 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 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 朱棣削夺了 朱高煦的 部分护卫,强令他 就藩乐安。朱高煦与 朱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 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 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然 后矫诏即位,幸得有 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 降临。事后,由于 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朱棣总算没有 再追究。短期在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
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 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 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朱棣的 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 皇帝的 车帘再也 没有掀开、皇帝也 再没有 说话,军中一切如 常,同时,派杨荣与 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 大臣们的 精心安排,总算没有 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 渡。朱高炽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之死,这时皇帝的代表带着
传位的 遗诏到达北京。他 立刻与 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和 杨荣商量。他 下令加强京城的 治安,并派大太监王贵通去南京任镇守。次日,他 释放了 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夏因反对第三次远征蒙古而在 当年四月被朱棣囚禁。九月七日他
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同一天,他 采纳夏原吉的 建议,取消了 郑和 预定的 海上远航,取消了 边境的 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 交趾(安南)的 采办黄金和 珍珠的 使团。他 重新命夏原吉和 另一名被贬的 官员吴中分别任户部尚书和 工部尚书。朱高炽以这些行动开始取消或调整他 父亲的 行政政策。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
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 建文帝旧臣和 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 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 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 “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 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 官爵,从而缓和 了 统治集团内部的 矛盾。最
后,在 他 死前的 一个月,朱高炽在 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 一个最 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 夏原吉和 其他 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 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 。朱高炽自他 登基时起,显然 已有 此意;这时他 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 信任的 将军和 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 北征不感兴趣,也 不喜欢北京;此外,他 在 南京当过 监国,熟悉南京的 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 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 费用,这项费用不但 大大地 增加了 中国东南的负担,也 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
定北京所 有 政府部门为行在 。半个月后,他 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 皇陵,并留在 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 区有 地震的 报告,但 皇帝的 返回和 他 朝廷的 南迁势在 必行。然 而朱高炽在 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此外,他 的 继承者 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 这一计划,朱瞻基与 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 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 是 京师,南京又成了 辅助性的 都城。猝然驾崩
朱高炽明于
星象,一夜忽见有 星变,忙召蹇义、杨士奇等 人来说:“天命尽矣。”于 是 叹息说道:“我 建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 扰,心之忧危,我 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 去世后,谁还能知我 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 眼泪,蹇义、杨士奇也留下了 眼泪。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
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四十七岁。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明仁宗。朱高炽的 葬礼极为简略,但 是 也 有 七个妃嫔为他 殉葬。为政举措
政治
抚恤灾民
朱高炽监国期间赈灾成为了
其主要政绩之一。 在 永乐七年(1409年)初次建国期间,明中都凤阳地 区爆发了 严重的 水灾。为了 确保及时了 解灾变情况和 开展赈灾计划,朱高炽先委任大理寺少卿虞谦为右副都御史,命他 和 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凤阳直至陈州一带灾害情况。在 经过 巡视后,虞谦与 杜钦建议“悉免其年被灾田租,先有 勘核未尽者 ,审实一体之免。若以输在官者 ,准作今年之数。军民有迫于 艰难典卖子女者 ,官为赎还。”即免除扬州、淮安、风阳、陈州水灾地 区的 田赋,并代百姓赎回因灾害无活而所 寄子女。由此可见朱高炽将赈灾大计作为重中之重,具备仁君的素质。改组内阁
朱高炽通过
改组内阁,授予他的 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 品位,以著名的 翰林学士和 干练的 官员充实行政官署,来开始他组织新政府的工作。在 他 新任命的 官员中,许多人在 他 在 南京或北京摄政时已经为他 效劳,有 的 人在 他 与 朱棣有 分歧时支持过 他 ,为此受到了 惩处。因此,在 永乐十二年(1414年)事件中被撤职的 黄淮和 在 同一时期被监禁的杨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他 原来的 老师及最 亲密的 顾问杨士奇成了 首辅大学士和 少傅;杨荣和 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为了补偿他
们以前所 受的 屈辱,每个人被封为一品的 高官,并有 兼职。例如 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杨荣兼工部尚书,黄淮兼户部尚书。这样,他 们就能直接过问在 职大臣们的 行政事务和 施加政治影响。朱高炽由于 他 的 背景,与 这些重要的 朝廷官员有 一种亲密的 关系;他 与 其后继者 们不同,经常召见他 们进行正式会议,要求在 他 对重要事务作出决定前在 密封的 奏章中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样,内阁不再是 像以前明代统治者 之下的 不能负责的 谘询机构,大学士亲自参加了 决策。对朱高炽大力取消他 父亲的 不得人心的 计划和在 全帝国建立正规的 文官政府的 行动来说,这种集体领导是 必不可少的 。在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 余下的 几个月中,朱高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 改革行政方面。可有 可无的 官员被解职,其他 的 官员在 70岁就奉命退隐;失职的 官员降职,有 突出才能的 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为了 取得直率的 评价和 揭露贪污腐化,朱高炽在 十月十八日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稍后还有 夏原吉每人一颗银印,上刻“绳愆纠缪”的 格言。他 命令他 们用此印密奏关于 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 案件。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 去调查官员的 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 任命寻求合适的 人选。朱高炽常常要求他 的 大臣们直言不讳,不必担心报复,虽然 他 有 时在 激动之下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但 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在
任命官员时,朱高炽特别重视儒家道德和 个人品德。权谨便是 一例,他 是 一名低级官员,在 洪熙元年(1425年)进入内阁完全是 因为他 极为孝顺。同样,朱高炽任命有 才能和 守纪律的 人担任地 方的 行政和 司法职务。但 是 ,务实的 人也 不被冷落。同年二月,不久前刚被免去他 指挥职务的 宦官——操江提督郑和 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历史学家已经认定,此举标志着 宦官势力的 崛起,但 是 在整个朱高炽统治时期,宦官实际上被置于 严密的 监视之下。为了 使官僚机器更有 效率,朱高炽对文官科举制度作了 一些改变。朱高炽认为这个制度偏袒南方人,于 是 朱高炽规定了 份额,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 40%;这个政策经稍加修改,在 明、清两朝一直贯彻执行。作为这同一改革的
一部分,朱高炽试图纠正朱棣时期司法的 弊病。他 关心的 是 ,许多被判死刑的 人可能是 捏造的 罪名的受害者。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他 命令内阁会同司法官员复查案件。后来,他 宣称在 有 些刑事案件中,甚至他 本人的 判决也 可以不顾或推翻,如 果它们是 在 愤怒或不知情的 情况下作出的 。此外,在 他 统治时期,他 两次恕免诸如 齐泰、黄子澄等 官员的家属,这些官员因忠于 建文帝被处死。恕免令免除其家属为奴,并发还没收的财产。同年四月,在 他 死前不久,皇帝颁布一份诏令,进一步告诫司法当局要根据法律判决,并在宣判前,特别在 宣判死刑前要复查对犯/人的 指控。此外,他 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和 在 惩处时株连犯/人的 亲属(重大的 叛逆罪除外)。他 断言,这些做法严重地 违背了 儒家的 仁爱原则和 孝道伦理。削汰冗官
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
古代的 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 皇家的 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 子,他 下令减免赋税,对于 受灾的 地 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 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 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 充分的 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 空前的 发展,明朝进入了 一个稳定、强盛的 时期,也是 史称“仁宣之治”的 开端。拨乱反正
朱高炽同时将建文帝时期的奸党族属赦免放还回家,将发放至教坊的人宽恕从良,还给日产。
还都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为了
北边边防安危等 因素,朱棣遂将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朱高炽即位之后,户部尚书夏元吉随即上疏称建议还都南京。随后颇多大臣纷纷上疏朱髙炽,请求还都南京。平江伯陈瑄上疏朱高炽言七事,第一件便是 “重国本”,众多大臣的 上疏的 确打动了朱高炽。然 而迁都乃为国之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朱高炽只得先做前期规划。主要包括,首先加强对南京的 管理,先命附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再“命太监郑和
守备南京”;三月,正式宣布,“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 ,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随后又 为各机构设置一些相应官员。四月,“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但 是 五月,朱高炽便突然 驾崩。即便是 在 弥留之际,其仍旧不忘迁都之事,遗诏中朱高炽言:“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 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尽管朱高炽已经为迁都之事做好各种准备,但 终宄随其突然 驾崩而搁浅。军事
边防政策
朱高炽重视明廷北边边防,多次敕谕边关将领加强巡逻。其在
位期间,曾下诏:“令各隘口及烟墩昼夜用心瞭望,谨慎谨慎,毋致疏虞,敕宁夏、甘肃、辽东、宣府、山海、永平、开平总兵官及备御官亦如 之。”朱高炽亦加强防御体系的 规格,“命行在 后府都督佥事、指挥佥事李敬守居庸关。” 除此之外,明廷还加强了 对来往边关的 审查,同样在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冬:“敕辽东、大同、宣府、永平总兵官,今天气己寒,宜善抚军士,勿令失所 。但 无敕旨及勘合文书,并勿擅放出境。” 从此记载可以看出,朱高炽强调明廷边防的 防御性。后世对朱高炽的
北边政策存在 不同说法。有 观点批评:仁宣之际明廷北边对蒙古多以防御和 安抚为主,防线一再南移,瓦剌趁此窗口期统一各部;《明史·兵志三》亦称:“朔州军士白荣请还东胜、高山等 十卫于 故地 。兴州军士范济亦言:‘朔州(云中郡)、大同、开平、宣府、大宁皆藩篱要地,其土可耕,宜遣将帅兵,修城堡,广屯种。’皆不能用。” 然 而同样是 范济进言这件事,《明宣宗实录》及《明史·列传五十二》则记载是尚书吕震认为范济的 奏章“文辞冗长,且 事多已行,不足采” ,亦即并非明廷不能用其言,而是 其进言此前大多已经实行。由此亦可见这一问题上史家评价的 复杂性。军事调整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炽即位后,便开始对北部边防的
军事将领进行调整。朱高炽首先对五军都督府与 一部分都指挥使司的 人选进行安排。八月十七日,朱高炽又 “命武安侯郑亨等 四人俱充总兵官,亨镇守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设置的 四个总兵官中,涉及北边的 有 三个,即大同、山海与 辽东。朱高炽在位期间便安排了 六个总兵官。加上甘肃总兵官费瓛,明廷北部便总共有 七个总兵官。朱高炽对待北部七个军镇的总兵官与内地 颇为不同。其中最 为突出的 一点便是 ,明廷给其中一位总兵官发出命令之时,亦同时给其他 几位总兵官发出相同内容的 命令,此实际上显示的 是 朱高炽对北边军镇一体重视的 特点。朝贡互市
朱高炽放弃主动出击蒙古的
策略,以积极经营与 蒙古关系的 策略代之。朱棣以武功夺天下,与 蒙古各部建立朝贡活动的 同时,亦积极出击蒙古部落。然 而经过 数次北征蒙古,明廷内部亦出现危机。在此背景下,朱高炽放弃主动出击蒙古的 策略,代以派遣使节出使蒙古表示“悉宥其罪”的 积极经营之策。朱高炽将明蒙间的 朝贡活动与 互市活动置于严密地 监控之下。尽管朱高炽积极经营与 蒙古间的 关系,继续推行朝贡活动;但 是 对蒙古使团与 卖马贸易的 严格监管始终未曾放弃。对蒙古贡使的 护送制,与蒙古马市贸易紧急措施的 准备无一不证明朱高炽的 策略。经济
迁民屯田
朱高炽监国期间大力推行其父皇的“垦荒归己”的奖励垦荒政策,使这项政策前后贯彻七十年之久。同时也
继续其父祖的设置屯田的 政策。永乐十二年,朱高炽第二次监国时,安置了 山西等 地 2000多户流民到隆庆州进行屯种,促进了 当地 农业的 再发展。减免贡赋
朱高炽最
关心的 是 他 父亲耗费巨大的 种种计划所 引起的 黎民百姓的 财政困境。在 他 短暂的 统治时期,他 颁布了 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 金银等 商品的 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 制度。他 还免除受自然灾害的 人的 田赋,并供给他 们免费粮食和 其他 救济物品。特别使他 苦恼的 是 人民的 频繁逃亡,这种情况是 农民无力付税和 应付各种征用引起的 ——这是朱棣统治晚期的 一个严重问题。流浪在 永乐晚期使国家丧失大量收入。同年二月,朱高炽专门颁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 重返故里,答应免除他 们所 欠的 税,在 他 们所 在地 登记后另外还免除两年同样的 税和 劳役。此外,朱高炽还派了
一个以广西布政使周干为首的专门小组去调查某几个府的 纳税负担。它们包括应天(今南京)、苏州、松江、嘉兴和 南直隶及浙江的 另外四个府。朱高炽生前未看到调查报告,但 它成了 宣德帝朱瞻基实施的 减税计划的 基础。朱高炽还非常关心提供直接的救济;他几次因他的 大臣们对此反应迟缓而大发雷霆。在 一次地 方的 饥荒中,他 批驳了 户部官员们的提议,即只借粮给百姓而不是 免费分发。另一次,他 愤怒地 驳回了 一些大学士请他 先与 户部和 工部商议的 要求,下令立即对一些受灾区分发救济粮和减免税收。文化
儒家思想
在
思想上,朱高炽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 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 发展,朱高炽还在 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 儒臣终日谈论经史。朱高炽非常善于 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 人一枚小印,鼓励他 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朱高炽在 后宫之中也 不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张皇后非常贤惠,与 朱高炽相敬相爱;谭妃也是 一位贤内助,在 朱高炽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科举制度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
做出了 重要的 贡献,当时由于 南方人聪明而且 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 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 是 皇家不可或缺的 支柱,但 北方人文采出众的 较少,为了 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 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外交
兀良哈部
在
朱高炽在 位期间,他 满足于 让精干的 军事将领守卫北方诸前哨以防东蒙古人的 入侵,和 继续保持与 中亚和 南洋各国的 纳贡关系。但 他 主要关心的 是 安南,虽然 安南已被合并了 几年,但 仍没有 平定。他 渴望和 平,提出一有 可能就承认黎利的 政权;但 因为这样做时机不成熟,他 就继续执行其父朱棣诱降黎利的 政策。他 断定黄福为人过 于 谨慎,不能继续在 安南任市政按察使,于 是 以荣昌伯陈智接替他 。但 是 明军未得到加强,在 洪熙末年,这种情况仍未改变。历史学家认为召回黄福是 中国在安南失败的 主要原因,并委过 于 皇帝,因为黄福对当地 的 行政有 丰富的 经验,并得到当地 人的 尊敬。鞑靼部
永乐时期,鞑靼实力颇强,因此朱棣晚年数次北征的
目标便为鞑靼,希望削弱其力量。虽然 朱棣最后三次北伐均未达到直接打击鞑靼阿鲁台部的 目的 ,但 阿鲁台畏惧明廷的 强大兵力,所 以积极寻求和 解,故阿鲁台在 朱棣驾崩的 同年十二月便遣“使者 阿卜都剌等 贡马。”此对于 即位不久的 朱高炽而言是 极好的 缓解明蒙关系的 时机,故其在 “赐赉有 差”的 同时,亦敕谕阿鲁台表示愿“宥其前过 ,令通使往来如 故,并赐王及王母彩币表里。”双方由此继续展开朝贡活动。朱高炽抓住这次阿鲁台主动朝贡的 机会,缓解了 明蒙间不久前险些兵戎相见的 危机,恢复了 与 鞑靼阿鲁台部的 朝贡关系。尽管双方之间恢复了 朝贡关系,但 朱高炽丝毫未放松对边防的 重视。在 阿鲁台主动朝贡同时,朱高炽敕大同、宁夏、甘肃、辽东、宣府、山海、永平、开平总兵官及备御官“近阿鲁台遣使来朝进马……令通好如 故。然 此寇谲诈,或乘国有 天丧,边境无备,复来侵扰,盖未可测。宜整搠军马,严加堤备。仍令各隘口及烟墩昼夜用心瞭望,谨慎!谨慎!毋致疏虞。”瓦剌部
朱高炽即位后,明廷对于
瓦剌部的 策略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朱高炽即位之时,瓦剌部忙于与 鞑靼阿鲁台争斗。因此瓦剌部对明廷的 态度是 积极朝贡,韬光养晦。朱高炽亦乐于 瓦剌顺服,发展与 瓦剌的 朝贡活动。如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二月,“瓦剌贤义王太平遣使选谷歹等 贡马”,明廷“赐瓦剌贤义王太平彩币表里,并赐其使选谷歹等 钞币有 差。”同年瓦剌贤义王太平所 属知院阿老丁朝贡之时,道路为人阻隔,朱高炽还“遣人卫送至京”。洪熙元年春正月,“瓦剌贤义王太平遣使者 桑右[古]台等 随都指挥毛哈剌来朝贡马,命礼部宴赉之。”同年,安乐王把秃孛罗亦派遣其子亦剌恩赴明贡马,明廷“赐彩币表里有 差。”因此,朱高炽即位后,仍旧保持着 与 瓦剌间的 朝贡活动。轶事典故
亲仁爱民
朱高炽自京师启程前往北京的
途中,一日路过 山东邹县,见男女持筐沿路拾取草籽。朱高炽停下坐骑,问他 们拾草何用。百姓跪下察称:“岁荒以为食”,朱高炽侧然。随后“入民舍,视民男女皆衣百结不掩体,灶釜倾仆不治,叹曰:民隐上闻,若此乎?”于 是 就让随行宦官赐给以钞。又 召集乡者 ,了解他 们生活的 疾苦。恰遇山东布政使石执中前来迎接。朱高炽责备他 说:“为民牧而民穷如 此,亦动念乎 !”石执中说:“凡被灾之处,皆己奏乞停止今年秋税。”朱高炽说:“民饥且 死,尚及征税耶?汝宜速发官粟赈之,事不可缓!”石执中请示可否人发三斗,朱高炽说:“且 与 六斗,汝毋惧擅发仓廪,吾见上当自奏也 。”朱高炽到达北京在 见到父皇朱棣时,奏报了 自己在 山东境内所 见所 闻,朱棣认为朱高炽做得很对,并对朱高炽说:“昔范仲淹子犹举麦舟济父之故旧,况百姓吾之赤子乎 ?素好文学
朱高炽平素喜爱文学,谷应泰说他
“学识特崇真氏,文章独许欧公”.他 看完真德秀的 《大学衍义》一书,认为“此为治之鉴戒,不可无”?于 是 他下令重刻此书,并赐给诸皇孙及廷臣。他 认为欧阳修的 文章是 “三代以下,文人独修有 雍容和 平气景”,而尤爱欧阳修的 “奏议切直”.为此他 亦命将欧阳修的 文章刊印赐给群臣,并对他 们说:“修之贤,非止于 文,卿等 当考其所 以事君者而勉之。”史籍记载
《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
《国榷·卷十八·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国榷·卷十九·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后世纪念
献陵
明献陵是
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 皇后张氏的 陵寝,就位于 天寿山西峰之下,明长陵的 旁边,封闭没有 开放。明献陵的
营建是在 朱高炽死后开始的 。朱高炽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 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大意就是 说,我这皇帝也 没干几天,也 没有 为人民做出多么大的 贡献,没有 给人民带来多大的 福祉,所 以你 们也 不要劳神伤财了 ,一切从俭吧。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朱高炽遗诏营建明献陵。建成后的
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简朴。由于 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 以,前人在 述及明陵时有 “明献陵最 朴,景陵最 小”之说,它为此后的 明陵建筑树立了 楷模。明献陵还有 一个特点,这就是 祾恩殿和 方城明楼在 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明史》赞曰:“当靖难时起,明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
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 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 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 谗人也 ”,是 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 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 文、景比隆哉。”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
他 的 儒雅与 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 喜爱。但 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虽然 在位时间很短,但 是 在 位期间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 的 评价很高。人物争议
死因争议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暴卒,享年四十八岁,登基未足一年便“无疾骤崩”,其中必有
缘由。但 《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本纪》等 ,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已成历史之谜,多年来人们对此有 两种不同的 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
嗜欲过 度。大臣李时勉在 他 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 劝他 谨嗜欲之语。朱高炽看了 奏折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他 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 此耿耿于 怀。朱高炽因纵欲过
度而得不治之症,在 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 记述:“明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 ,盖阴症也 。”“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口,应当有 一定的 可信度。当时治疗此等 “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 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明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由此看来,导致他 死亡的 直接原因,可能是 服用治“阴症”的 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但
也 有学者 通过 对蛛丝马迹的 考察,认为朱高炽是 被其长子朱瞻基、即继他 之后登位的 宣宗害死的 。朱高炽生性温厚仁慈,嗜欲享乐,为此曾引起朱棣的 不满。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却与 其父相反,他 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朱棣在 世时,朱高炽即位,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 已察觉他 非安分之辈,故屡有 劝诫之语。可是 ,朱瞻基迫不及待地 为自己早日登基筹谋,为此不顾亲情。洪熙元年(1425年)3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 皇陵与 南京的 孝陵)。朱瞻基于 4月14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 宦官海涛,是 朱瞻基的 亲信,他 按预先密谋,5月13日加害朱高炽。朱瞻基离京后,却没有 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 直奔南京。但 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 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也 无如 今现代化的 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 在 一些人预料之中的 。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 测。”显示他 有 人们难以想象的 重大安排。他 匆匆北返,在 途中等 待奉诏而来的 海涛,于 6月3日抵达北京。一到北京,就有 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 能得,况祖宗有 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 掌握之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 自信和 自得。对朱高炽突然
死亡的 原因有 种种猜测:雷击、中毒,甚至过 度纵欲。后一种猜测的 根据可能是 ,在 他 死前几天,严惩翰林李时勉,因为他 上奏提出批评,其中一条是 他 在 服朱棣之丧时与 其妃子有 性关系。但 是 一名大太监报告说他 死于 心脏病发作。考虑到皇帝的 肥胖和 足疾,这种说法更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