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淳熙十三年,河南籍士子郑景寔携六岁的儿子郑钥拜访前宰相、魏国公陈俊卿。主客之间固然门户悬殊,却并未影响两家的联姻,陈俊卿主动提出,让郑钥做自己未来的侄女婿。那么,陈俊卿为何一眼就相中了尚在年幼的小郑钥呢?据赵炎分析有两个原因,郑钥除了聪明伶俐之外,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无疑也让身为兴化人满口苏北俚语的陈俊卿心动。
在【粉丝网】 当然 也 不是 南宋行在 (临时首都)的 杭州话,当时的 杭州方言,叽里咕噜的 实在 不易懂。南宋的 普通话,是 开封方言,或称广义上的 河南话,其中以洛阳话发音最为标准。陆游最 有 切身体会,他 在 《老学庵笔记》里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 正。 看来陆游是 位普通话专家。
南宋,何为普通话?当然 不是 今天的 北京话,今天的 北京话,南宋人称其为燕音,属于 胡言乱语之类,听之尤使人伤叹(楼钥),显然 不宜成为官方语言。据史籍记载,当时名将张俊为了
笼络南方土族,曾学说杭州话,北来的 士族移民就耻笑说,张俊没什么特长,只不过 会说杭州话罢了 。这一方面说明北方贵族届傲自恃,另一方面也 说明在南宋初年,杭州一带两大方言的 冲突是 非常激烈的 。 赵炎以为,官方是在 有意无意之中开展了 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那些从原首都开封南迁的
皇室贵族、文武官员、士人商贾等 ,他 们之间必然 说的 是 开封话。这批移民的 身分地 位特殊,数量也 多。另外,来自北方其他 地 方的 移民,其原有 方言与 杭州话大不相同,却与 开封话接近,自然 会选择向 开封话靠拢。这就与 杭州方言形成了 尖锐的 对峙。对峙的 结果,当然 是 以开封方言取胜而告终。开封话成了 强势交流工具和 朝廷官话,具有 了今天普通话的 性质。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语言的
交流,是 决定与 人打交道是 否顺畅的 关键。无论是 做官、上学,还是 经商、求职,都得与 人沟通。当掌握资源的 一方成为社会主流时,他 们的 语言必然 随之成为强势语言,你 不会说,就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 广东粤语不?那个时候,你 想在 广东淘金,不学会粤语,简直寸步难行。在 当时的 广东,粤语无疑就是 普通话。生活在
南宋时期,不会说普通话的 人,会很吃亏的 ,相反,会说普通话的 人,却往往很吃香。如 本文开头说的 那位郑钥,因为会说普通话,不但娶了 名门闺秀,还在 19岁时顺利中举当了官。光宗时的 赣南秀才陈元石,就没郑钥的运气好,因为满口艰涩难懂的 客家话,让主考官赵汝愚听得眉头紧锁,导致名字落到孙山之后了 。比较有
名气的 倒秦(桧)斗士胡铨,是 江西庐陵人,他 就特别注重口音的矫正,26岁时中进士,已说得一口流利而标准的 普通话,还因此得到高宗赵构的 赞许。当时的 庐陵父母官,名叫刘敏才,把胡铨会说普通话的 本事当成教育孩子的 榜样,要求子女向 胡铨学习,最 后还把大女儿嫁给了 胡铨。不光是做官、做大官、娶名门太太,要学普通话,即便是街头小商贩,也要学习普通话。
在
庄季裕《鸡肋篇》里有 这样的 记载:京师凡卖熟食者 ,必为诡异标表语言,然 后所 售益广。尝有 货环饼者 ,不言何物,但 长叹曰:亏便亏我 也 。谓价廉不称耳。什么意思呢?就是 说,一些外来杭州卖熟食的 小商贩,为了 吆喝做生意,只好模仿普通话,但 只能说一两句,倒也 酷似,生动有 趣。那些不会说普通话的京漂,想在杭州混下去可就难了,只有学会普通话,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
有 个叫王宸的 贵州人,原在 中央某部门任职,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够纯正,被人事部门穿了 小鞋,外放到别地 去做知州。征求他 的 意见时,王宸说,最 好安排我 去一个有官话说得好的 副手的 地 儿,好让我 时不时跟人家学,否则,牛年马月才能调回京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