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努力了一定有收获,那一定是运动。只要你开始运动,就一定能看到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运动到底能给身体什么样的反馈?经常运动和很少运动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就来详细说说。
经常运动的人心肺功能更强
们知道心脏是 全身血液循环的 中心,肺是 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心肺功能指的 是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 能力,而两者 的 能力又 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经常运动可以增强呼吸肌的
肌肉强度和 力度,改善肺的 顺应性,增强肺功能及肺局部的 抵抗力等 ,还可以使心脏搏动更加有 力和 规律,保证心脏泵血的 节律和 效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心肺功能好的人,患慢性疾病如冠心病、慢阻肺的概率也会比较低。
那什么样的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提升最有效呢?
发表于
《欧洲心脏杂志》(EHJ)上的 一项研究,针对 2070 例平均年龄在 54 岁的 人,进行了 为期 8 年的 周期性运动与 健康状态之间的 关联研究,结果发现: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比如快走或骑自行车,最适合提高心肺功能。经常运动的人认知能力可能更好
很多人锻炼后都会觉得呼吸更轻松,身体更轻盈,心情也
有 所 改善。这是 因为运动后,脑细胞分泌的 “内啡肽”会在 短期内让人产生快感。那长期运动对大脑是否有正面影响呢?
英国一项长达 10 年,针对 8958 名 50 岁及以上人群的认知功能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防止认知能力下降,但对于睡眠不足的人来说,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会减弱。
另一项持续 10 年的
跟踪研究也 发现:在 这项研究开始时,无论参与者 的 睡眠时长如 何,运动量更多的 人几乎 都有 着更好的 认知功能,而在 持续 10 年的 跟踪研究中,情况则发生了 变化:睡眠时间短(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
6 小时)成为认知下降的 主因,而睡眠时间少且 运动少的 人的 认知能力下降得更快,这种认知能力的 下降对于 50~70 岁之间的 人来说较为明显,而对于 70 岁及以上的 老年人,即使睡眠不足,运动对他 们的 认知情况还是 有 益处。经常运动的人骨骼、肌肉、关节更好
经常运动对骨骼、关节、肌肉的好处,可能比你
想的 还要多。首先,经常运动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加强骨的 新陈代谢,使骨径增粗、肌质增厚、骨质的 排列规则、整齐。随着 骨形态结构的 良好变化,骨的 抗折、抗弯、抗压缩等 骨骼强度方面的 能力大幅提高。其次,经常运动可以增加关节面软骨和
骨密度的 厚度,使关节周围的 肌肉发达、力量增强、关节囊和 韧带增厚,从而减轻关节负荷,增加关节的 稳固性。 在 增加关节稳固性的 同时,由于关节囊、韧带和 关节周围肌肉的 弹性和 伸展性提高,关节的 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也 大大增加。此外,经常运动可以通过
促进血液循环,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 营养,让肌细胞变粗,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加。还可以cj在肌肉中穿行的血管一同舒张、收缩,增强血管舒张收缩能力,降低高血压、高脂血症、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伴随神经也能获得更好的营养供给,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经常运动,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小
我
们知道胰岛素的 分泌会引起细胞消耗的 葡萄糖增多,导致糖水平降低,还可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入血。而胰高血糖素的 作用则与 胰岛素相反,可加速肝脏糖异生过 程,促进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经常运动会使胰岛素分泌下降的同时,胰岛血糖素分泌增加。
换句话说,经常运动的人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会较小。
经常运动的人更瘦、更美、更快乐
经常运动不仅有利于减肥,还有利于全身骨骼肌系统的强健。而功能强大的肌肉更能伸展体态、挺拔身姿,让人看起来更有气质、更好看。
经常运动cj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可以引起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反应,有助于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某些慢性疾病的预后和康复。
怎么才算经常运动?
运动宜适量,标准主要看心率,应该是
最 大心率的 60%~85%。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 每一个人的 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与 安静心率相比,应相差 15%~30%,甚至更多。选择最 佳运动量应根据自己的 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体力状况、健康水平、体育基础、生活环境、目的 任务等 不同情况来决定,关键要把握好运动强度,除了 心率保持在 适当范围,还要有 强烈的 时间概念。美国心脏学会(AHA)建议成年人的运动准则:
每周应保证有 5 天进行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150 分钟;
或每周保证有 3 天进行至少 2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75 分钟;
以及每周保证最少 2 天进行中至高强度肌肉伸展锻炼以提升身体健康。
运动需坚持,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
兴趣和 身体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 运动,并且 长期坚持。健康人可以选择快走、游泳、乒乓球、篮球、跳舞等活动方式;而身体有 一些小问题的 人,如 膝关节有 损伤的 人,在 专科医生的 指导下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椭圆仪等 ;其他 特殊人群运动的 安排,建议听医生或者 专业人员的 建议。此外,坚持经常运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劳逸结合,运动量循序渐进(一般锻炼后全身有汗,心跳加快,锻炼的目的基本就达到了);
2.在思想高度紧张、情绪激动或身体疲惫劳累(如熬夜后)时避免体育锻炼;
3.合理均衡饮食营养,尤其不能忽视进食蔬菜和水果,多摄入各种微量元素;
4.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让运动发挥出最佳效用。